为更多“语言处方”创造条件

2016年04月19日 14:12   来源:武汉晚报   林坤

  这段时间,武汉市中心医院蔡常春的“语言处方”经过媒体报道,受到广泛关注。每当我们看到一个好医生的事迹,总会不由自主地想,为什么这样的医生不能更多一点呢?从蔡医生一个人,到张医生、李医生、王医生都能为患者开出“语言处方”,如何才能成为现实?

  我们首先来看看医患沟通面对的最大障碍,那就是就诊压力。《2015年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里说,去年1到5月,全国公立医院总诊疗人次为12.15亿人次,同比提高54%,而医院人数为63924万人,同比提高仅5.7%;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17.95亿人次,同比提高16%,而其从业者为1600.8万人,不但没有跟着增长,反而降低了37%。

  此外,到2014年,三级医院医师日均担负的诊疗人次为84人次,二级医院是72人次,一级医院是65人次。

  这两组数据说明什么?首先,病人大幅增加,医生护士却没有同比增加甚至还在流失,医护工作者的压力很大。如果以三级医院为例,一个医生每天看84个病人,相当于工作时间内每小时接待10个病人,也就是每6分钟看1个病人,这还不算手术室和病房的工作量。

  6分钟的时间,医患沟通怎么可能从容、深入?这是矛盾所在。如此紧张的医疗资源环境、高度压缩的就医过程,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现实。但是蔡医生做到了,这是最让人钦佩的地方。一方面,医生的一句关怀,一个体贴的举动,都能让人如沐春风;另一方面,无论是病人或家属,也要意识到“语言处方”来之不易,需要医患双方、需要全社会一道努力、一同付出。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