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海南游动辄四五千元的价格完全可以去东南亚转一圈。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出境游和国内游价格倒挂现象较为普遍。业内人士分析,除了机票和住宿折扣较低以外,严格管理公务人员出境也是拉高国内游整体价格的原因之一。(2月28日《北京青年报》)
据说,影响茅台酒市场的是公款吃喝,但无论真假都是好事。这反映出遏制公款吃喝的反腐成果。然而,目前出境游和国内游价格倒挂现象,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严格管理公务人员出境,不需要太强的“发散性思维”就能发现,这一方面反映出公务人员公费出境中,一部分并非公务而是旅游;另一方面,这种公费旅游,并没有因严格管理而实质性减少,而是转向了国内旅游。
为何说这种国内旅游是公费的?因为这是被严格管理后的新动向,如果是自费旅游,何须“严格管理”?再则,能拉高国内游整体价格的消费动向,会是个别现象么?看起来,由于出境游和国内游价格出现倒挂,让公务人员“躺枪”,实际上,这何尝不是三公消费上暴露出的一个漏洞?
看来,公款消费不差钱,缺的是机会和理由。严格管理公务人员出境,意味着已经发现了某些假公济私的出国“公差”,而对此严格管理不仅是因为出国,而是一种浪费。那么,出国公款旅游是浪费,在国内公款旅游就不是?而公款消费不差钱的特征,几乎每涉及一种消费,就会抬高这类产品的价格。这无论从消费水平和数量上,都不是一个小数字。
咱就不从政治高度上说,这种现象也就是一种“奇观”。真正拉动国内消费的,能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的消费能力,由于动辄四五千元的价格完全可以去东南亚转一圈了,转去了帮别国发展经济,而看似“淡季不淡”的国内旅游项目,一部分却是公款消费支撑的。而这种消费大家都知道,是国家财政支出的“纯消费”。这种消费越多,财政支出越大。就旅游这件事上,正可谓是外流和内耗两头拔。这是在利国还是利民?
公款消费影响市场价格,已经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了,而表现在吃喝和旅游上,更让人觉得遭社会诟病的机构臃肿、人员冗杂,不仅是多养几个人的问题,而且还养了一些热衷于吃喝玩乐的主儿。
有关三公经费问题,一直是公众要求公开透明的。那么,究竟落实的怎么样了呢?若说公务人员出境可能涉及“政府机密”,那么,能使得旅游市场“淡季不淡”的公款旅游,是不是三公经费中早有预算并必须花掉的钱?假如没有旅游市场的动态,意外暴露出公款旅游的新动向,这笔账也就悄无声息了?如此说来,公款消费禁止了茅台,会不会换成了五粮液?公款吃喝会不会从大酒店转移到了“后花园”?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