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日前发起的“猴年春晚节目你最爱哪个”调查显示,在23个歌舞类节目中,谭维维和几位华阴老腔艺人表演的《华阴老腔一声喊》以21.71%的支持率排名第一。在这个作品里,被称为“民族摇滚”的华阴老腔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中国传统乐器甚至包括“砸板凳”与现代电声乐器联袂演奏,平均年龄68岁的老艺人与时尚摇滚女歌手和声共鸣,把黄土高原的粗犷高亢和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独特风貌,热气腾腾地推到了观众面前。
此前,笔者已在不同场合听过多次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华阴老腔,比如电影《白鹿原》中的插曲《将令一声震山川》,电影《人面桃花》中也曾有老腔出镜。早前,民间老艺人张喜民也曾在央视一套唱过华阴老腔,那种源自胸腔的嘶吼,那种苍凉古朴的“西北风”当时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但并未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因为乐器伴奏、歌词和表演形式等方面创新味道不足,“原味”的华阴老腔容易让人产生“不好接受”的距离感,甚至是“有点陈旧”的感叹。
此次在猴年央视春晚亮相,经过现代化的创新,华阴老腔和现代摇滚元素实现了巧妙的“混搭”。演唱的歌词用普通话代替了陕西方言,歌词描述的内容也集中体现了蒸蒸日上的现代生活。电吉他等伴奏乐器、舞台声光影像效果和演唱者充满张力、野性的嗓音一叠加,“土得掉渣儿”的华阴老腔爆发出粗犷豪放、美妙昂扬的音乐力量,瞬间征服了观众。华阴老腔唱出了关中人“生”“憎”“倔”的文化个性,也喊出了中华民族醇厚朴素、强健刚猛的民族精气神。
华阴老腔的走红再次印证了一点,伟大的音乐植根于民间。只有扎根民族厚土,富有中国特色和传统韵味的音乐艺术,才能带来如此酣畅淋漓的审美激情,征服人心,走向世界。它的走红还说明,小的文化创新做好了,也能释放出震撼人心的审美效应。古老艺术被用心挖掘,同样能够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我国拥有极为丰富的地方戏剧、民间小调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将它们摆放在“博物馆”或文件袋里,更要善于从现代生活、时尚元素和现代化艺术形式中去寻觅、挖掘动感元素。只有“喊”出传统艺术的现代风格,“喊”出中国百姓的生命激情,“喊”出铿锵有力的创新号角,“传统文化常青树”的艺术光彩才会永不衰竭。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