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治,化解“公地悲剧”

2016年02月03日 07:30   来源:人民日报   一 然

  引导公众积极参与进来,就能收到政府部门花大力气也未必能达到的良好效果 

  隆冬时节,北方街道旁的绿地已褪去“绿装”,裸露出黄土。然而,失去小草的掩盖,绿地上常常会多出一些不和谐的东西,比如狗屎等排泄物散落各处。时间久了,原本赏心悦目的绿地变成了一处大垃圾场,令人不能直视。

  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公地悲剧”:一群牧民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大家都想多养羊这样就能多受益。然而,草地的载畜量毕竟有限,如果对羊的数量没有任何限制条件,那么最后的结局必然是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公地悲剧”展示了一幅“当个人按自己的方式处置公共资源时”的贪婪景象,每个人都知道无休止地使用公共资源会带来枯竭的恶果,然而每个人都无力阻止事态的持续恶化,甚至为了一己之利还要拼命捞一把,从而加剧事态恶化。

  “公地悲剧”在很多领域都存在,比如生态环境。那些偷排废气、废水、废渣的企业难道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吗?他们对此心知肚明,但是处理废弃物必然导致成本上升,从而摊薄利润。于是,在“大家都不干,我为什么要干”的恶性竞争心态下,在管理存在漏洞、执法存在困难的情况下,环境成了唯一的牺牲品。

  经济学界长期认为“公地悲剧”的解决之道只有两条:要么执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要么彻底私有化。事实上,在很多公共领域,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完全交给市场又会导致“公地悲剧”,而此时也正是社会组织大显身手的时候。

  比如,绿地的养护维护问题。重庆市南岸区的裕华小区就推行了“绿地认领”行动,公开为辖区内的绿地寻找“主人”。认领了绿地的居民要定期进行绿地植物培育、日常维护、花坛清洁等工作。看起来是居民们的额外负担,可他们却常常乐在其中,绿地也越变越美了。为什么?因为他们在认领绿地的过程中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公地变成了“私地”,公共场所变成了自家“后花园”。

  由此可见,当微观社会治理呈现“左右为难”“众口难调”的困境时,引导社会自己组织、自己管理,采取差异化治理和精细化治理,着重建立一种“微参与”的意识,也许会事半功倍。前段时间有地方推行交通违法“随手拍”,并不需要政府做什么,只需引导公众关注这一问题进而积极参与进来,就能收到政府部门花大力气也未必能达到的良好效果。

  创新社会治理,需要社会全体成员共建共治。只要理顺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明确了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各自角色定位,就能够实现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促使多元主体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就能够激发出社会公众对于管理自己事务的极大热情和智慧,汇聚成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