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少数民族村寨“火烧连营”的悲剧一再重演

2016年02月22日 07:25   来源:红网   向定杰

  据报道,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一村寨于20日18时许发生火灾。初步统计,寨火造成120人受灾,烧毁房屋60栋。目前,火势已全部扑灭,暂无人员伤亡,受灾群众的饮食和居住得到初步安置。具体灾情及相关情况正进一步核实当中。(2月21日《北京青年报》)

  近年来,不少省份的少数民族村寨“火烧连营”的悲剧一再重演,令人揪心。仅以黔东南州为例,镇远报京侗寨、剑河久吉苗寨等就曾相继毁于大火,对人民生命财产及特色文化传承保护带来巨大破坏。

  公开资料显示,此次发生寨火的岑松镇温泉村是全省30个最具魅力民族村寨之一,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画乡”。此前,多家媒体曾报道,温泉村借助木质结构的原生态民房,近年来正在大力发展旅游经济,而消防问题亦被多次点名。

  例如2015年3月,贵州省公安消防总队第二督导组曾进入温泉村,发现当地“消防设施保养管护较差,水带较少且漏水;未落实专人每天鸣锣喊寨,救人、破拆、救火队伍责任不够明确。村干对消防机动泵使用操作不熟,灭火演练较少,”要求岑松镇和温泉村干部组织全村583户村民立即整改,并加强相关的火灾防范意识,自觉加强火灾隐患的经常性排查。

  黔东南州旅游局于去年7月发布的2015年半年州重点景区工作推进情况报告中也提及,当地的民族村寨景区存在消防设施配备不齐全或没有配备,三线下埋工程难度大的情况,其中重点包括了位于温泉村内的某大型景区项目。

  一次次的惨痛教训,为何不能让“前车之鉴”的警醒入心入行?一次次的点名整改,怎就没能为这些历史遗产筑起一道“防火墙”?

  当然,我们不能就此而否认相关部门及社会各方所作的努力。例如像诸如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等就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村规民约,对火灾责任人按照“4个120”进行处罚,即要拿出120斤米酒、120斤猪肉、120斤糯米、120斤蔬菜,请全寨人吃饭。笔者还曾在剑河县基佑苗寨看到,在全面推进农村消防工作“六改”(寨改、房改、水改、电改、灶改、路改)工程同时,当地还挖土修建水池、配备2台消防水泵、组织30多人的义务消防队这“三宝”来保平安。

  在贵州,民族文化是块宝,丰富的传统古村落宛如一幅栩栩如生的人文生态画卷。然而,随着城镇化发展加快以及粗放的商业开发及频发的火灾等问题,贵州省古村落损坏严重。每年的省两会,不少代表委员们都呼吁过不能让古村落自生自灭,应尽快出台“顶层规划”加以标本兼治。

  尽管一直在提加强立法保护、开展“六改工程”、建立保护与建设联席会议,但终究可能只是因为一根三无电线、一个劣质插座,就让此前的努力付之一炬。

  其中缘由,恐怕又不能简单去责备村民素质低下、贪小便宜,事实上,我们更发现一些地方虽然表面上重视,但只是挂在嘴边、写在纸上,却很少狠抓细节、真正落实到实处。对这项长期性的脏活累活麻痹大意,而热衷于搞招商引资、迎客上门,急着从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里“刨食”。

  造成民族村寨如今的被动局面,乍看起来,可以归咎于民族村寨的“天然缺陷”。但究其根源,正如前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在视察黔东南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时所说,由于领导不重视、责任不落实、执法不严格、问责不严肃等问题的长期存在,导致了不少地方领导只注重民族村寨带来的短期利益,忽略了消防等基础设施的扎扎实实建设。许多民族旅游村寨即使消防设施不达标、不合格,也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不负责任的侥幸心理,对待可能随时发生的火灾隐患。

  可以说,正是这种看重经济利益、重视物质开发而轻视无形文化保护的“两张皮”现象,正蚕食着那些原生态的自然村落,让急速消逝肆无忌惮、让点滴坚守举步维艰。诚然,民族特色村寨位于边远落后地区、传统经济转型困难;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必然遭受巨大冲击,但贫穷不该成为借口,而应当是压力与责任。只有拿出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高的要求,认真恪守保护底线,我们才能对子孙后代有个交代。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