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猫3》:中国的皮,美国的瓤

2016年01月27日 07:22   来源:北京晚报   陈梦溪

  《功夫熊猫》系列在几年前推出首部时就因主角是国宝熊猫而受到中国观众另眼相待,票房不俗。近几年随着内地电影市场的快速增长,电影制片方索性从制作到宣传都与中国合作,让即将上映的系列第三部几乎成了半个国产电影。

  对中国观众的特别优待不仅仅是宣传噱头,电影制片方确实在很认真地对待:不仅找了成龙、黄磊、周杰伦、张国立、王志文、白百何等全明星阵容担任配音,翻译时也充满中国元素,如成语接龙,很多笑点只有懂汉语的人才能明白,让人忍不住猜想英文版本会如何处理。制作方为了搭配中文翻译,特地制作了一版角色说话全是中文口型的画面,几乎等于把电影重新做了一遍。片中中国元素满满:除了包子、面条、唐装、斗笠、蓑衣、绸带舞这些布景外,反派把人物打败后将其变成翡翠玉佩、阿宝最后舞出一条金色的龙等都是。

  有这么多中国元素加持,为什么故事却离中国越来越远呢?第一部里讲的“功夫”是拳打脚踢,不管是刀枪剑戟还是斧钺钩叉,好好研究一下倒也打得像模像样。阿宝使用了他的绝杀——“无锡碎骨指”,虽然有点玄乎,但大家对金庸小说里的传世绝学“一阳指”耳熟能详,也不显得突兀。但到了第二部,显然主角阿宝的拳脚功夫已经到了极致,电影决定开始探索更高层次的太极,这也还说得过去。到了第三部,索性把太极和气功结合起来,这就危险了。气功等不等于太极我们先画个问号,如何“开悟”学会气功的过程也是十分诡异。

  阿宝的爸爸,一只老熊猫教阿宝如何学习气功时告诉了他四个字“顺其自然”,电影中不止一次提到“气”是一种能量的流动。中国古代人民敬重自然,提倡在不断变化的自然条件下做相应的事,没有西方文化中征服自然的欲望和探险的野心,如二十四节气种庄稼就是很好的例子。我想影片此处想表达的是“顺势而为”,这确实抓住了点门道,不过接下来如何“顺其自然”却让人大跌眼镜:吃饱了睡,睡足了玩,玩够了吃。虽然很多在现实生活中的大熊猫确实在过着这样神仙般的生活,但这并不是“气功”的真意。显然电影里把“顺其自然”诠释成了“好吃懒做”。

  接着说熊猫阿宝最初怎么也学不会气功,很着急,于是他爹告诉他要先知道自己是谁。阿宝开始“找自己”,并在训练熊猫们练功夫的时候希望他们“做自己”、“接受自己原本的样子”、“做自己喜爱并且擅长的事”、“不要成为别人”。这不就是美国主流价值观吗?美国人最讲究个性,鼓励与众不同,“born this way”,“stay different”,不管胖瘦、美丑、什么肤色什么性格,都要做独一无二的自己,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每个人都是最棒的——这跟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实在没什么关系,甚至背道而驰。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有着巨大的不同,美国人强调培养清晰的自我意识,树立自信,所以“我是谁”是经典的西方哲学命题。而不管是气功还是太极,都和道家、和庄子密不可分。道家有忘记自我和无为而治的提倡,混沌、变幻莫测、不可言说的特点,学气功不需要找自己。反观电影里一幕熊猫们为了帮阿宝,集体坐在地上开始“运功疗伤”,就像电视剧里“我用内力把你体内的寒毒逼出来”那样,一群不会武功的熊猫因为“找到自己”突然就学会失传已久的气功,有了“内力”,未免有点牵强。显然在这里不管是“太极”还是“气功”,都是一个推动故事发展的道具,和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不沾边。

  笔者在电影放映结束时特意看了片尾字幕,虽然有中方导演滕华涛等人的加入,但编剧的署名却是两个外国人,这么一想也就释怀了。与前两部比起来,从表面看《功夫熊猫3》是中国元素最多的一部,实际上这是最远离中国文化精髓的一部。从商业来讲,这是一部合格的好莱坞爆米花全家欢动画片:故事细腻、画面精致、笑点十足。不过如果你在捧腹大笑过后觉得有那么一丝“不对劲”也是正常的,因为它是用满满的中国风画面讲了个美国主流价值观的故事,切开中国的皮,吃的是美国的瓤。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