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2月29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介绍“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情况,并答记者问。对于最近雾霾严重风减少是否与三北防护林有关,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表示,说三北防护林影响了风速就有了雾霾是一家之言。(12月29日中国新闻网)
无论防护林造成了雾霾出自哪家之言,这个“见解”还是基于“治霾主要靠风”的思路。但是,这种思路必须有一个前提,即默认了对雾霾的束手无策,甚至认为雾霾像厨房的油烟,你想有好吃的,在买不起无烟锅,用不起橄榄油的条件下,就只能容忍油烟的产生,唯一的办法就是靠风力“换气”。
其实,这种“治霾只能靠风”的说法,人们早已听说过。去年11月,《中国国家地理》发表文章《谁偷了北京的风?》,提出了一个新鲜的观点:北方的“大风口”内蒙古地区五年内暴增了近32倍的风电装机容量,这些风机可能“偷”走了北京的风。不管是风力发电机“偷”走了风,或是防护林挡住了风,都是在把雾霾的不请自到,归结为风的缺席。说的就像酒店的大堂经理,对餐厅里汗流浃背的顾客说“今天停电”一样无可奈何。
提出这些“高见”的专家,可能就是偷换了这种概念。但是,假如顾客在餐厅里闻到了一股尿骚味,大堂经理也敢说是因为换气扇坏了?在这个看似符合物理原理的解释中,关键在于需要被风吹走的污浊空气,是无法克服的自然因素,还是人为造成的?是只能靠风力吹散的,还是可以根除的?就像盛夏酷暑,人们只能用空调的冷气驱赶热浪,而身上的汗味,就应该通过洗澡来除臭。那么,为何不对雾霾的来源直接下手,而只能等待风来吹走?
这就不难看出,有关专家的“王顾雾霾而言他”,并非病急乱投医,而是在保全某种利益的顾虑下,把治霾的引向了另一个方向。然而,如果“治霾只能靠风”,几乎就是听天由命。于是,相关专家就在“风”上,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可惜,无论是“偷”走了风的风力发电机,还是“挡住”风的防护林,恰恰都是绿色环保的项目,而且,无需深入的科学认证,这些环保项目是不可能“偷走”或“挡住”风的。
那么,在治霾的问题上,为何会“风吹”二度?这其实在公众觉得“专家的话要反着听”的调侃中,早已看出某些专家是为既得利益团体服务的。对于雾霾的成因,几乎无需太多的解释,就如何控制而言,继“奥运蓝”后的“APEC蓝”已经给出了答案。客观地说,治霾的难题在于,如何解决粗放型的高耗能生产模式与经济发展速度的矛盾。也就是说,在资金和技术条件上,还无法迅速改变相关企业的耗能和排放方式的情况下,如何兼顾环境治理和经济增长二者的关系。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在没有空调的情况下,是汗流浃背吃火锅还是凉快地吃没有油水的冷面?
难就难在不吃“火锅”就没有“精神”。而相关专家看到的更可能是“火锅”才是大生意。那么,在确保“火锅”生意的前提下,专家只能一会儿说是大厅的风扇吸走了包房的冷气;一会儿又说,窗外的绿化带挡住了吹进包房的凉风。如今,“治霾只能靠风”已经煞有介事地说了两遍。网络流行语有云,“重要的事说三遍”,不知还有没有专家说出第三种“风”语?三遍之下至少说明治霾这件事很重要。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