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百姓河长”当作“治水配角”

2015年12月22日 13:03   来源:光明网   司马童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臭不可闻、80年代鱼虾断代。”这首顺口溜,是福州内河几十年发展的真实写照。记者近日获悉,继首设内河污染曝光平台后,福州内河管理再出妙招,将实行内河河长制。目前,向民间招募的首批“百姓河长”已召集完毕。(12月21日《福州日报》)

  水是生命之源,内河污染的铁腕整治,更与市民百姓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福州招募“百姓河长”,由住在河流周边的热心居民实施“零距离”监督,及时有效地向政府部门反馈河流信息。我以为,这是触角延伸的管理出新,但切不可看成权作补充的“治水配角”。

  水污染防治刻不容缓。为此,今年4月,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被称为“铁腕治水”的该行动计划提出,到2030年,力争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到本世纪中叶,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其中专门列出一条,“要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这便从国家层面确立了发动民众齐抓共管的治水纲领。

  “百姓河长”也是治水主角。我国的水环境社会治理,主要将依靠政府治理、企业治理和公众推动这三种形式的有机融合与联动。对于水污染防治,广大“生于斯,居于斯”的市民百姓,不但对现实情况耳聪目明,而且其治水热情也普遍高涨。比如,从2014年起,浙江举全省之力全面实施以治污水为突破口的“五水共治”行动,治出了环境改善、产业升级、百姓点赞的良好成效。其间,浙江一些地方聘请“百姓河长”主动参与治水,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百姓河长”很好地消除了“治水短板”。一度以来,在局部地区和一定范围,治水监管的鞭长莫及,以及偷排污水的难抓现行,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公众参与和协力推动方面缺乏实招、成了软肋。而事实已然表明,推进社会共治、尤其是招募“百姓河长”,可以化解信息迟缓和监管失灵,并且借此带动更多市民参与其中,进而使得监督企业环境行为更加实时迅速。

  “百姓河长”不是“治水配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了民间力量和公众“水官”的监督促进,这对政府部门的各级“河长”,也能起到用心治水的倒逼作用。因为,有些地方尽管建立了“河长制”,竖起了“公示牌”,但由于缺少“百姓河长”二次监督的推力与压力,未尝没有虚与委蛇、空搭花架的懒政作派。所以,让更多“百姓河长”来走马上任,就能使政府治理更少“跑冒漏滴”。

  显然,水污染防治来不得虎头蛇尾或着力不均,发挥“百姓河长”的重要作用,同样不可时冷时热,甚至沦为摆设。唯有从一开始就把每位“百姓河长”视作“治水主角”,且在各个方面激励和保护其监督热情,成为号召一方的“百姓榜样”,众多“河长”的召集,才会拧成一股呈现“绿水青山”的强大动力。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