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稳健取向不变

2015年12月17日 07:0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总体来看,美联储加息对我国经济与金融的直接影响比较有限。但对美联储加息的负面冲击也不能完全掉以轻心,既要防止加息对其他经济体的影响,通过外溢效应间接影响我国,更要防止其对跨境资金的扰动与国内的经济发展问题形成共振

  美联储年末加息,将引发下一阶段全球金融资产重新配置,甚至可能导致金融市场震荡。这使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形势更趋复杂,跨境资金波动性增强,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也随之加大。不过,影响资金流动的关键在内不在外。货币政策应该继续保持稳健取向,并根据国内经济发展状况进行预调微调。

  当前,世界经济总体仍较为疲弱且呈分化态势,不确定因素较多,贸易增速较低,金融市场震荡加剧。在全球性调整的大背景下,美国率先加息,容易对其他经济体产生冲击,可能导致资本从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流出,引起这些国家的货币贬值,债务负担加重。一般认为,经常项目逆差大、对外负债率高、外汇储备少、政府和私人部门杠杆率高、通胀率高等问题,都会导致一国在面临此类负面冲击时更加脆弱。

  与许多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相比,我国经济基本面更为稳健,美联储加息对我国经济与金融的直接影响将比较有限。一方面,我国仍保持了一定规模的贸易顺差,外债水平较低,外汇储备较为充裕,经济在下行压力下仍保持较高增速,通胀率可控,这些因素都增强了我国面对外部资金流动冲击时的抵御能力;另一方面,美国经济目前复苏力度略显不足,通胀仍较温和,在全球经济依然低迷的背景下,预计美联储难以快速加息;加之市场对美联储这次加息已经充分预期,“靴子”落地的实际影响也会较为有限。鉴于此,货币政策不宜因美国加息而贸然转向。

  不过,对美联储加息的负面冲击也不能完全掉以轻心,既要防止加息对其他经济体的影响通过外溢效应间接影响中国,更要防止其对跨境资金的扰动与国内的经济发展问题形成共振。

  应当看到,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过程中,我国经济正面临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相互叠加,但主要是结构性矛盾和发展方式上的问题。

  从货币政策角度来说,要有的放矢,把握好力度和节奏,既要防止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总需求的惯性下滑,同时又不能过度放水、妨碍市场的有效出清。总体上,还是应当保持稳健和中性,以便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配合,与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两相结合的背景相适应,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唯有如此,才能有助于在中短期化解高库存和过剩产能的问题,在长期释放新领域增长潜力,增强经济活力,提升资本回报水平。即使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中,我国较高投资回报和整体增速、稳健的经济金融环境,依然对跨境资本具有相当的吸引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张忱)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