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听证会”再曝听证“信任荒”

2015年11月19日 07:3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唐伟

  据《齐鲁晚报》报道,三次价格听证会,青岛市民王秀丽三次都被抽上,这真的是巧合吗?16日,微信朋友圈里一则信息称,青岛市物价局地铁票价听证会公开造假,在岛城引起广泛关注。16日夜间至17日白天,青岛市物价局发布多条官方回应称,三次听证会符合条件的报名人数分别为18、28、20人,被抽中概率较高。王秀丽本人表示,只是每次听证都报名而已,今后还会报名参加听证会。

  类似的情况在“开门立法”之中屡见不鲜,2013年,有记者统计发现,3年多来,广东省人大网立法专网对24项条例30份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其中零意见的8份,约占总量的26.7%,发表意见人数只有1人的20条,最多的也只有2人在线提交意见。2013年以来,合肥市对外公开征求意见的8项立法草案中,近一半在征求意见环节,参与市民人数不到100人。从修改失业保险,到城市绿化,从房屋租赁,到户外广告设置,尽管每一项都与公众的利益息息相关,但民声却悄然无声。

  “三上听证会”不免让人怀疑,之前被人诟病的“听证帝”又翻版上演。不过,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涉及面广而利益关联重大的地铁票价听证会,符合条件的报名人数居然不到二十人,如此小的参与基数,也难怪会出现“三次皆中”的高概率。所谓的听证民意,在实际过程中却是“少数人的游戏”。公众对公共事务参与热情不高,这样尴尬场面的原因何在?

  表面上看是公众的公共责任意识不强,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不高,本质上还是对公共决策缺乏信任,失望之余“用脚投票”。如果一个人形成了“公共决策就是程序围绕结果转”的观念,那他就会对程序正义缺乏信心,抱有“参不参与都一个样”的心态。这种思维定式的产生,并非无缘无故。现实中,听证也好,征求意见也罢,有“敷衍嫌疑”的个案有很多,比如2011年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征求意见时收到23万多条意见,预算法修正案(草案)所征得的意见更多,但最终结果却与公众诉求相差甚远:个税的调整幅度十分有限。

  其他如收入分配改革等重大政策的调整,尽管民意汹涌但实际进展不大,很多意见也未能得到体现和落实。至于历来被人诟病的一些价格“听证会”,成为心照不宣的“涨价会”,阶梯价格也好,公共费用的调整也罢,听证的结果与多数人的意见完全背离,似乎很难与民众愿望相切合,正是过多程序性虚以应对的例子,使人对听证程序失去基本信任,就算事关切身利益也懒得参与,以免被当作提线木偶。

  在公众权利意识越来越强的背景下,申请参加听证人员“屈指可数”的状况显然极不正常,也不利于形成开放透明的公共决策机制。基于此,破解信任荒是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这对公共决策的开放化、透明化和民主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务之急,就是要在具体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立法过程中,真正体现对民意的尊重。除了要对征求的意见进行梳理和归纳,还要对未能采用的原因进行解释,以打消公众心头的疑问。同时还应畅通民意交流与沟通的渠道,建立上下信息共享的机制,为建立互信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建立信任和消除误会的平台之后,才不会出现“三上听证会”之类的尴尬。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