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魅影重重 别让“洋节” 很沉重

2015年11月05日 07:35   来源:新民晚报   朱晓昆

  双休日晚上,微信朋友圈一般是比较沉寂的。然而在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却被一群群小屁孩刷爆屏了。他们戴着尖帽、挂着面具、穿着奇装异服,还有的手捧南瓜灯,四面出击走街串巷。把朋友圈弄得魅影重重。

  其实,万圣节的热闹从星期五就开始了。不少幼儿园、小学都组织了活动。在一些年轻人居多的公司里,从老板到员工,都挺把这个洋“鬼节”当回事,在办公室装神弄鬼,不亦乐乎。

  万圣节起源于西方,至今仍是西方国家一个重要的节日,是个典型的洋节。

  对于洋节在中国的热闹,这两天,有些“有识之士”很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崇洋媚外。他们说这一切都是被商家炒出来的,电商平台上鬼面具、巫师帽等物品应有尽有;过度营销洋节,导致消费时代的年轻人被动卷入。更有学者忧心忡忡,认为这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当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不畅,异域文化就会轻易地俘虏人们”,云云。

  这让我感觉有点沉重。

  有位朋友,自己开家公司,他就组织了万圣节小聚会。朋友说,是公司里一些年轻员工提出来的,他也欣然接受。在他看来,其实大家对这个西方节日在宗教和文化上的含义都不甚了了,只不过是个借口,大家轻松一下,可以活跃公司氛围,有助于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年轻的爸爸妈妈也许是那几天最忙碌的人群。带着孩子出街入巷,还要跟拍、晒图、刷屏。一位孩子在读三年级的同事和我交流说,现在孩子学业压力都很大,开学已经一段时间了,马上就要期中考试。正好有个所谓的万圣节,非常适合孩子们在一起游玩嬉戏,让他们痛痛快快地放松一下。

  毋庸讳言,每一个民族的每一个民间性的节日,都有它宗教和文化上的起源和含义。但是,对忙碌的人们来说,节日的功用越来越趋向休闲娱乐的一面。我们珍惜自己的传统节日,但当年轻人拿洋节“嗨”一下的时候,却没必要一定要解读出其中的“微言大义”,甚至还给予种种痛心疾首的评论,那实在是太无趣了。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