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个圣诞节没有想象中那么不堪

2014年12月26日 07:09   来源:红网   晴川

  每年的圣诞节都会引起两方的争论。一边说:圣诞节能带来很多快乐和新奇的东西,同时还能促进消费,应该过;另一边说:不能一味地崇洋媚外,淡漠自己的传统节日。24日晚,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封校禁止学生过平安夜。这不仅引起了学生的争议,也在网上引起激烈争论……有网友透露,学校在平安夜,将全体学生组织到教室,集体观看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片。“教室门口有老师把守,谁过圣诞就处分谁。”(12月25日《华商报》)

  年轻人喜欢过洋节,首先在于洋节具有的“崇尚自由个性、追求娱乐精神”的内涵,这契合了现代年轻人的内在需求,也是洋节的魅力所在。而在一个普遍“亚历山大”的社会现实面前,释放压力和拥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娱乐心态,恰恰也是社会的需要。

  而且,年轻人过洋节,也并非全盘拿来,而是有选择地青睐。比如,情人节、母亲节、圣诞节受宠,但感恩节、万圣节却遭冷落。这本身就表明,年轻人是有态度和判断力的。事实上,这些洋节绝大多数“三观”很纯正,即便有些存在意识形态上的争议,对于有辨别力的大学生能产生多大影响却是可以预见的。更关键的是,传统节日并没有因为有了洋节而被挤压掉,该过的依然在热热闹闹地过。担心过圣诞节“把传统文化弄丢了”,以至于如此杯弓蛇影般地管制起来,这既是对祖国文化的不自信,也是对年轻人的不信任。

  一个国家的文化应该具有独特的面貌特征,有清晰传承的文化基因,“去X国化”是悲哀的,无疑需要警惕和防范,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学课本中去掉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很不赞成”的用意。但在全球一体化面前,世界文化的大融合又是一种必然趋势。这也是习总书记面对“我叫你习大大可以吗”时用“YES”回答的延伸内涵。这不仅展现了一个国家对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应有的开放包容的气度和胸襟,更给我们传递了他对中西文化的鲜明态度。而这,也应该是我们始终秉持的理念和底线。

  任何新鲜事物的流行,都有其内在逻辑,而流行并不是原罪,过洋节绝没有某些人想象的那么不堪。如果要问西方节日为什么这样红,答案只能是:我们可以引起共鸣且能够红的节日太少,而不是“崇洋媚外”起波澜。传统文化需要继承精髓,更需要丰富内涵创新形式。历史早已证明,任何脱离时代、远离年轻,老气横秋的“我文化”,在“抽水机效应”下,总有一天会被“他文化”抽干,最终沉棺故纸堆,成为“优秀遗产”。这是其不变的宿命,也因此应成为我们思考和行动的逻辑起点。

  但令人沮丧的现实是,一方面我们对传统文化如何传承没有一个认真态度,另一方面却挥舞手臂卖力地大喊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甚至一见流行,不问究竟,便羞与为伍,乃至拿出拳头肆意打压。这对于文化传承的大学来说,既涉嫌侵犯个人自由,更是管理上的技穷、粗鄙和狭隘,引起反感和脚踹,又能怪谁?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