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万圣节”。现在,各种西方的节日日益火爆,单就这西方的鬼节越来越“时髦”,实在是有必要好好思忖一番。
媒体上各种关于昨日的报道不少,但是笔者比较关注一条新闻:据《劳动报》报道,“万圣节”目前出现了低龄化跟风现象,各种万圣节作业让学生苦不堪言,有家长们直呼:“这分明就是儿童鬼节”。据家长爆料,幼儿园周边的南瓜都卖断货,全是用来做灯的。更有网友吐槽:“我孩子上的幼儿园从来没教过中国的节日该怎么过,反倒是对各种洋节大肆渲染!这些幼儿园这是铆着劲儿的从根儿上灭我中华文明啊!”网友的说法当然有些过激,但是前一句很值得深思,窃以为更进一步说明了如今洋鬼节盛行的根由: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之不传也久矣!
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可能还记得幼时节日里打灯笼、放鞭炮,也大抵见过踩高跷、舞龙狮。当然,这些与节日有关的游戏记忆再也没有活生生重现的环境,而女孩子七夕月下乞巧、清明节踏青、重阳节登高等等习俗,更是越来越式微了。而新建立起来的节日习俗,似乎只有一个让人越来越不必要的看春晚。
说了这么一大堆,话题回到南瓜灯上。如今三十岁上下的孩子家长们,在西方鬼节无奈地替孩子做南瓜灯的时候,脑海里有没有浮现出自己童年里与节日相关的游戏?相信绝大多数人答不太上来。因为,不论是家庭还是校园,关于传统节日的教育已经缺失得太久了。但是,反观一些中国的国际学校,却在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里做一些本来应该中国人做的事。端午节组织孩子们包粽子、清明节放风筝、重阳节给父母写信、中秋节举办赛诗会。这种对比,令人不得不深思,我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集体失忆,是不是与教育环境有很大关系?
当然有人会说,清明节里也没有狂欢啊,七夕节能教高中生抛绣球吗?其实,节日习俗和语言、生活习惯一样,是与时俱进的。特别是,一个女孩子,连在月下乞巧、绣荷包、写个情诗的机会都没有,她们不更会盼望着在情人节、校园外收到玫瑰、送出巧克力吗?而清明节,除了对逝者的纪念之外,为什么不能加进一些珍惜当下的欢乐内容呢?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让传统节日在孩子们的童年记忆里不仅仅是小长假、吃大餐和外出旅游。如果幼儿园、中小学普遍举办与传统节日内容相关的活动,家长们怎么能只会苦哈哈地去地摊遍寻南瓜然后回家做雕工呢?当然,甭管是做风筝还是包粽子,让家长代劳总不是件好事,因此,学校搞传统节日活动,可别又给家长添功课。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