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民生福祉,广州的“气量”应该再大些

2015年10月30日 09:42   来源:羊城晚报   

  广州管道天然气价格改革听证会成为近日全城关注的话题。有关部门像以往那样拿出两套听证方案,虽然25名参会代表有11人赞成相对利民的方案二,但也有更多代表没有二选一,而是直陈两方案之不足。显然,经过多年听证会的历练,代表们对“听证会变听涨会”已有相当的警惕,这种细节的进步令人欣慰。

  代表们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阶梯价格基数定得是否科学,广州为何远低于周边的佛山、东莞等地?定价高低为何不能与国际市场接轨?企业利润是否太高,价格成本可信度如何?二三档多收的钱用于何处,能否“劫富济贫”,并最终体现节约能源之目的?

  所有这些都是天然气阶梯价格改革中不能回避的未竟之问。燃气和水、电等一样,它不是一般的消费品,而是事关民生福祉的公共用品。虽然实施阶梯价格是国家统一要求,是大势所趋,但如果我们不能充分听取民意,在一些核心问题上未获得广泛的共识,那么,就很可能让广州市民“心不顺、气不顺”。

  实施阶梯价格是为了节约能源消费,其初衷无疑良善,但必须考虑到天然气与水、电的消费有所不同,缺少主观意识的浪费动机,除非傻瓜谁也不会点着燃气玩。尤其是本地居民饮食起居中诸如煲汤、冲凉等习性,决定了家庭对天然气的用量更为刚性,如果价格制订不合理,低收入家庭很可能少用或弃用管道天然气,而改用更经济但污染环境的煤和木柴。若真如此,那不仅是灾难,也是对社会进步的嘲讽。

  显然,气价改革不是为了增加居民的用气成本和负担,但要让人心服气顺,阶梯价格的基数合理与否就至为关键。尽管当下有大数据的采集便利,但它依然是粗糙的。正如100个穷人与1个亿万富豪一起,若算平均数,穷人个个变成百万富翁,但如果以此为决策依据,无疑荒谬绝伦。所以,这不仅需更科学的数学模型,也需更严谨的调查验证与综合考量。

  当下舆论对本地阶梯气价的基数颇有微词,讥讽广州“气量太小”。这不仅是与周边城市对比的结果,也与城市为居民提供的福利不足相关。这就涉及燃气企业的社会定位,是把它作为纯粹的赚钱工具,还是提供基本公共品的平台。人们只觉得气价不断地涨,实际上国际油气价近年来大幅下跌,为何这种市场波动不能体现在新的价格机制中?显然,在以往的价格决策中,燃气是基本公共品的理念并未得到充分展现。

  尤其是,实施阶梯气价后,二三档用气量多收的款能否用于补助穷人,这也是阶梯气价能否成功实施并得到民众认可的关键。否则,它就有可能成为“再次涨价”的借口,或因给企业赚取超额利润提供便利而失去道义支持。

  实际上,听证会上代表们提出的许多问题已不局限于气价改革本身,而是触及了这座城市的公共福利大局。多年来,在一些公共产品的价格改革中,有人往往纠缠于技术层面的盈亏得失,好似与商贩讨价还价,与民锱铢计较的结果是民众福祉的蛋糕缩水。城市提供公共品固需考量各方利益平衡,但面对民生福祉,政府还是应该“气量”大些。

  (作者是本报首席评论员)

(责任编辑:屈波)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