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国考的合理“功利心”

2015年10月21日 07:37   来源:红网   余祖欣

  每年国考报名,岗位“冷热”现象均不同程度存在,一边是一些岗位持续保持“千里挑一”的竞争热度,一边是一些岗位从报名开始后就迟迟无人问津。从目前来看,截至19日,在本次国考所有的招考职位中,已经报考的职位达到14301,占总职位的91.3%,不过,仍有1358岗位报考人数仍未破零。(10月20日中国新闻网)

  “最佳国考年”迎来了新一轮公务员报考大热,19日的单日报名人数更是突破六位数,显然在今年很难迎来显著“降温”。然而在考生年年相争之下,却总见冷热不均的情况,一方面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方面却又是大量岗位报名人数始终无法破0,如此窘状下自然也就是网友针对考生“报考心态”的质疑和对国家公职的进一步负面揣摩。2015年国考“报名战”打响时,“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采购三处副主任科员及以下”一职考录比例达到了2624.5:1,一时间“回扣”、“灰色收入”、“美差”等各式关键词充斥网络,而近几年“最热岗”始终定格于中央级的态势,确实引人深思“功利”二字。

  习近平总书记曾谆谆告诫,“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直白简言直指一些公职人员变味的功利心,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打虎除虫”,更是彰显了中央反腐行动力的果断。事实上,在清理问题的同时,对于公职人员的选拔任用更为重要;比起问题干部的“改邪归正”,百姓更期待每年考试都能有一批廉能兼优的年轻公务员脱颖而出,正本清源。然而,对于高级别、高收入、好环境的择岗共性,俨然让许多人“不高兴”,一些网友甚至表示,“公务员就是为人民服务,尽挑好岗位,其心不轨”。

  诚然,头重脚轻的择岗现状毫无掺水,但擅言考生功利,笔者认为过于武断。其实,公务员无非就是一种普通职业,只不过涉及政治、法律等层面,其职业属性必然有一定特殊,然而归根结底,选择报考公务员,无非也是一种自主择业的最终结果。仅从职业角度出发,收入、发展空间、就业环境等各方面都将成为决定性因素,而公务员一职,无非就是满足了其中一部分因素,从而或多或少成为考生所携追求,也成为岗位自身条件的吸引力所在,如此正常的职业选择心态,有一些“功利”实属常态。举例来谈,一个岗位工资6000元,就职地方政府核心机关,另一岗位工资2500,就职偏远基层农村,难道非要虚伪到为后者争出个1000:1才算正常?

  不妨转换矛头试论,不少人既期望公务员成为一种普通职业,自身又不将其作为普通职业对待,甚至对入职人员的择业思维大作评判,其本身就有失公允。更有甚者审时度势尚且浅显,反倒闻风即动,歪曲事实,各种行为更是无须详谈。再者,岗位之间虽无优劣之分,但总有高低之别,不妨省下那繁杂辩词,一些中央级岗位的条件就是比边远贫困地区的基层岗位要好,这是事实,于是乎高竞争比例之下,能在一些高级别岗位脱颖而出者,其综合素质必然也很突出,从这个角度来看,岂不也是实至名归。

  当然,一些考生宁愿挤破头被考试淘汰,也不愿屈就基层艰苦岗位,其中必然是有一定问题,然而这样的问题,实在不应强行冠予“功利心重”的偏激想法。一些岗位综合条件过于不尽人意,以至于始终无人问津,而这类岗位很多却恰恰是急需人才的,在这一方面,从考试到薪资到福利到个人发展,唯有切实保障其“补短”,用收入、发展机会等优势条件进行平衡,“破零”也便是迟早的事。

  国考竞争,优胜劣汰,于考生如此,于择业之心更是如此。有一些对所选职业的收入期待、前景预期、条件标准,这样的“功利”,人之常情。若是当了公务员就要喝西北风,试问如此“高洁”之志,众多嘴快的看官何不争相而从?

(责任编辑:屈波)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