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去青岛旅游的南京游客朱先生,在善德活海鲜烧烤店遭遇宰客事件,点菜前说好一份38元的海捕大虾,结账时被告知一只38元,一盘大虾吃了1520元。青岛“天价虾”事件余波未息,10月6日,河南游客再曝日照旅游时遭遇宰客,因点海鲜太少招来店主不满,家人被扒衣围殴,年迈的婆婆被殴打住院。(10月8日中国青年网)
青岛的天价虾随着国庆的热度快被媒体炒熟了,原以为这只是不法商贩的个别案例,但是余热尚在时日照又一起宰客行为让本就不好过的山东更加不好过了。在青岛大虾事件刚曝出时,舆论的风口指向大多是不良商家,但是随着事件的发酵,人们转将枪口对准了涉事警察,关于警察该不该管的争论变成了一种变相的“争黑”。让人不解的是,这种简单的“争黑”正从对于事件和警察的争议被扩展到对整个山东的地域黑。
事实上,在尚未了解具体情况的当口,你很难对一个负面新闻做出一个绝对公正客观的判断,而青岛的天价虾事件也已经超出了一个普通消费纠纷的舆论范畴。事件的是非对错、青红皂白本不难分辨,难辨的是不同人的不同心理预期,这些预期在原本事件尚未明了时就已经埋下伏笔,只等新鲜的矛盾冲突出炉,矛盾并不可怕和尖锐,可怕的是矛盾背后的极端主义情绪。情绪的蔓延跟随事态的发展愈演愈烈,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海鲜到另一个海鲜,人们在离自己很远的地方观看与评判着这场与自己无关的事件,滋长的情绪却不尽相同和义愤填膺,被黑的已经不止于警察和当事方。
“好客山东”看起来并不好客成为人们消费的噱头,不可否认的是,这几起事件确实给山东的形象造成不好的影响,暂且不论所谓的影响是否真的存在,单以就事论事来看,能够代表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地区的是什么?可能一个美好的瞬间不能代表一个城市的品格,但一个丑恶的时刻更不能代表所有。这种借助个别人的个别案例来否定全部人的全部信仰显然也有失公允,无辜的游客损失了的不应该强加到所有人头上,不良商家的作为更不应该由所有与事件无关的人买单,这对于跟我们同样置身事外的本地人而言也是不公平的。但是被情绪裹挟的人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本地人成了发泄目标和事件的背锅对象。
于是,似乎整个山东都成了不可涉足之地,反而肇事者却被选择性遗忘,地域黑在中国总是有市场,无论何处都能找到黑点,以你妈为圆心,直系亲属三代为半径开骂。总是有一些人善于制造矛盾,将自己经历或是旁人经历的进行技术加工,对自己有害的都是错误的,对自己有利的都是正确的,自己的观点都是真理,旁人的想法都是谬误。一切都是相对的,包括真理,但是民族主义情绪的持续泛滥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站队而非站对,这种情绪之所以有市场,就是找准了人们的思考盲点,借用情绪的极端化来固化思想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哪里都有矛盾,但是解决矛盾靠的不是一味的抹黑。
一只虾毁不了一个好形象,如果能被一只虾毁掉的好形象那就不是好形象。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