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呵护“再破千亿元”的捐赠热情

2015年09月21日 07:31   来源:西安晚报   张燕

  《2014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19日正式发布。2014年我国境内接收国内外社会捐款捐物总额共计1042 .26亿元,时隔4年捐赠量再破千亿元大关,占全年GDP的0 .16%,比上年小幅增长5 .3 %,逼近2008年的捐赠峰值。值得关注的是,在2014年网络捐赠发展迅速。(9月20日《南方都市报》)

  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2014年我国受捐总量回升,再次破千亿元,令人高兴。捐赠总量回升是好事,公益慈善事业存在的问题,依旧要正视。只有进一步提高公益慈善事业的行业发展水平、专业化、透明度,才有利于保持目前来之不易的捐赠势头回升趋势。

  客观而言,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水平确实还偏低、还存在很多问题,公益改革之路还很漫长。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去年3月发起的公益慈善信息透明度调查,结果就显示,以百分制计算,被测评的93个公益慈善组织平均分仅为35.49分,最高得分83分,4个组织得0分。按60分及格来算,仅8个组织及格。公益慈善组织透明度低是个老问题,过去几年里一个名为“中国基金会透明指数排行榜”的调查,显示的情况也类似。

  中国慈善机构不被信任的根源,就在于不透明,这直接影响到了受捐情况。在经历一系列负面事件之后,2012年,民政部启动建设“中国公益慈善信息报送平台”,拟强制规定公益组织均须公开慈善捐助信息。应该说,民政部施行捐助信息强制披露制度,是对中国慈善体制的有益完善,更是对捐赠者权益的维护。从技术层面说,实现捐助信息彻底的公开透明已经不是问题。当然,捐助信息强制公开制度,只是提高公益慈善组织透明度和运行规范的一个方面,很多时候也并非什么都要公开,如果这样,实际提高了公益的成本、降低了效率。

  我们不仅是要推进(半)官办及目前其他公益慈善组织信息公开,更要让更多可信、高效、专业的慈善机构增加和发展。成熟的市民社会国家,有各种细分、多样的社会组织,在生活、经济、心理等多个方面提升人的幸福感,并实现社会稳定。而当下,各类社会组织还很少,公益门槛很高,导致竞争不充分、服务质量不高、效率低下、公信力不足。由此观之,在实现公益组织信息透明的同时,为公益事业松绑,培育更多的公益组织和人才显得非常迫切。

  如上文所述,为公益组织松绑并不是说很多社会性、公益性事务不需要政府参与。政府参与慈善事业最好的途径,不是直接参与,而是制定良好的规则和日常监管,包括在强制公益慈善组织提高透明度等问题上,可以有更多作为。这既节约行政成本,也提升公众的信任感,更根本在于保证慈善事业的质量和品质。若此,公众对公益慈善的信任度才能持续提升,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对社会的贡献方可更大。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