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以更多视角评价审计署成果

2015年09月11日 07:20   来源:羊城晚报   王聃

  国家审计署9日发布2014年度审计署绩效报告,报告显示,在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中,2014年审计署财政拨款支出共12.07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256,人均审计成果为9274万元 ,即审计每花1元财政资金,可为国家带来增收节支等经济效益256元。报告透露,2014年,审计署通过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直接促进财政增收节支、资金拨付到位、挽回(避免)损失等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工作成果3090.17亿元。(9月9日新华社)

  这并非审计署首次公布审计投入产出比。资料显示,2011年审计署财政拨款支出9.02亿元,投入产出比1:96;2012年,审计署共审计765个单位,人均审计成果为4030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116;2013年,审计署促进财政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等审计成果为2752亿元;每个审计人员平均审计成果为8665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252;直至此次公布的2014年审计署审计投入产出比为1:256。不断攀升的数字,表明审计部门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对多数普通人来说,审计投入产出比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词汇,但审计部门能够逐年坚持对外公布相关数据,其中蕴涵的价值与意义却不容低估。一方面,这说明审计署有公开工作绩效的勇气,并不惧纳税人与外界去评价自己具体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正如媒体所指出的,它体现出的还有审计工作一以贯之的“专业性”,用数字说话,不含糊其辞,也不大而化之。不过,在我看来,评价审计署的“审计投入产出比”,并不能仅仅止于这些数字。

  是的,审计署的审计投入产出比是在逐年上升,但审计投入的最终目的,却是减少相应审计违规甚至是违法情形的产生,审计投入最应该转变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审计署作为政府运行框架中的一环,它代表公众对政府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最终实现部门之间的制衡、监督与合作,这些都是公共财政下的应有之义。然而这些年来,虽然审计的力度不减,但审计中发现的违规违法现象,似乎并未减少,偶尔还呈现出违规数额递增的趋势,这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另一个需要被厘清的事实是,审计署的作用并不仅仅在于替国家挽回多少公共财政的损失,审计还应有“防错于未然”的提前性功用。这也就意味着,即便当前的审计投入产出比数目可观,相关审计制度的建设一样刻不容缓。公共财政预算为何不够细化?政府采购为何缺乏有效监督制约?公共财政违规的成本与威慑力为何不大?在实现财政透明与加大违规惩处力度方面,审计部门或许有着进一步作为的空间,以更深入的制度推进来赢得审计投入产出比的提升。

  审计表面上看是公共财政约束,本质上却是一种博弈勇气与监督内力的体现。审计署乐于透明,此种政务公开的勇气值得称道。2014年审计署直接挽回损失等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工作成果3090.17亿元,投入产出比甚至达到1:256,这些数字都令人欣喜。但不妨以数字之外的更多视角来看审计署的成果,只要所有违规违法的公共财政行为没有消失,审计工作就仍有磨砺前行的空间。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