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自曝家丑“可赞但不可靠”

2013年06月25日 07:55   来源:中国网   王传涛

  审计署24日公布了本部门2012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检查结果。检查发现,预算执行中不符合财经制度规定的问题金额446.87万元,其他财政收支方面问题金额1957.43万元。(6月24日新华网)

  审计署自揭家丑,已经到了第四个年头。自2009年以来,审计署每年都会自揭家丑。并且,审计署自己曝光自己勇气确实可嘉,丝毫没有“遮遮掩掩”的意思——每年,审计署都会给自己审计出几千万的问题资金。虽然在动辄出现数亿问题资金的审计世界里,两三千万的问题资金只能算个中下游水平,有点拿不出手的意思,但是,审计署自揭家丑的勇气还是赢得了许多赞誉之声。

  自揭家丑,在当前这种权力运行现状而言,需要获得掌声。但这并不意味着自揭家丑,就完全可靠。几年之前,“谁来审计审计署”被作为一个问题而提出,现在,“审计署自己审计自己是否可靠”同样也可以作为一个问题而被提出。要知道,每一位纳税人不仅仅需要公共财政花得合理,更要保证所有公共财政的花销数据包括问题数据都完全可靠。

  前任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说,“审计是国家财政的‘看门狗’”。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看门狗”仍然是一只动物,而不是可靠的制度。只要是动物,就可能会被诱惑,被诱惑的“看门狗”容易成为一条失守的防线。无论是“看门狗”自己的吃粮问题,还是它所看管的家院,都有可能因为监督不完善而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公共权力要解决的问题是,就是要把审计这只“看门狗”关进一个可靠的笼子,并让这只看门狗成为铁面无私的“黑包公”。

  监督体制,应当是一个完整的循环,而不应该是单线式的。审计署拥有审计权,但是,谁来审计审计署的财政问题,则需要一套完整的权力监督和制约体制。这就好比“爷爷制约爸爸”、“爸爸制约儿子”,却没有人制约爷爷。按照分权制衡的理论,审计署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某种权力,既完成了“分权”的过程;如何制约这个处于监督链条上第一环的权力,却完全没有相应的制度设计,即并没有完成“制衡”的步骤。这样的制度设计,存在着天然的缺陷。

  权力运行需要的实实在在的制衡,而不是勇气可嘉、士气可鼓的自弹自唱。早在2007年,审计署副审计长余效明就曾公开表示,“审计署积极主动要求引入‘外部监督’,已向国务院起草了一份报告,邀请财政部和监察部来监督检查审计署。”然而,6年时间过去了,这样的外部监督仍然没有取代“自揭家丑”。这不免让人心生遗憾。

  除了“没有人审计审计署”这个老到掉渣的问题,对于当下财政透明和财政监督问题,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除了审计,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够在根本上制约政府部门乱花钱的现象,而不是让审计署变成“孤胆英雄”;二是,审计的过程,只是发现问题的过程,我们还需要一个解决问题的合理制度——审计出问题资金来之后,应该如何处理和问责相关官员,也是一个重要命题。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