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会不会上淘宝?

2015年09月07日 07:28   来源:长江日报   杨于泽

  有媒体报道说,淘宝网已有专售“法律咨询”的店铺1000多家,经营者既有律师事务所也有法律电商平台。在国内外都被视为“高大上”的律师业务,现在居然成了淘宝卖品。

  律师业务不仅上了淘宝,而且卖到了萝卜白菜价。单次咨询的价格,只要5元到10元不等。包月法律咨询服务,竟然只要二三十元。再以离婚案件为例,无锡律师的收费为2500元的律师代理费加上案件标的的4%~6%,总价上万元,而淘宝网店提供的“婚姻法律服务包”价格900元。

  选择网上律师服务是否明智,目前还是有人持保留态度。他们认为,即使是单纯的法律咨询,也总以面对面进行为宜。但如果网上法律咨询缺乏效率,此类双方自愿的买卖,自然难以为继。既然法律网店越开越多,就说明这类生意有供给、有需求,买卖双方各得其所。

  几天前,我和一位朋友见面,发现他开了一辆奥迪SUV。买了这辆奥迪SUV后,他还当上了优步专车司机。我觉得他是在浪费时间,但他告诉我,其实这事很简单:手机下载一个APP,有心情、有时间出车登录就行,不想干没人强迫你。

  这就是互联网的神奇之处。互联网在各种各样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搭起了桥梁,让缺服务的地方有了服务,让一身“手艺”者找到了用武之地。不仅如此,互联网还重新型塑、定义了服务主体,比如它使律师这种“高档职业”趋于平民化。

  律师之所以“高大上”,是因为律师高知识含量、高度专业化、收入高。但律师收入高低,还是与知名度有关。但淘宝提供了另一种市场逻辑:你很年轻,知名度不高,但进入淘宝律师店案源不愁,你可能通过薄利多销,挣到让你自己满意的钱。

  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政府公共服务可不可以上淘宝开店推广?乍看起来,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这种服务的主体与一般商家、专业人员不可同日而语,服务也不追求数量极大。让公共服务机构上淘宝开店,似乎是乱点鸳鸯谱。

  不过政府提供网上服务早就是既成事实,其与一般商家的区别,仅仅在于政府机关往往是自办网站,而不会上淘宝开家网店。有报告显示,英国政府网站就是英国人生活中的“淘宝”。2014年,接近八成英国人从网上查找与政府服务相关的信息,且愿意在线获得公共服务。

  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服务对象的身份认证,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只能“面对面”。现在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技术已经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比面对面识别更可靠。至于公共服务本身,在部分发达国家,已大规模外包给非政府组织。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正在走下神坛,变成一种“普通商品与服务”。

  可以断言,互联网将重新定义政府的形式与活动,终究有一天,政府将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衙门。也许政府不会上淘宝开店,但那些受托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完全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