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作文真实性并非坏事

2015年08月07日 07:31   来源:法制日报   堂吉伟德

  质疑作文的真实性其实并非坏事。因为通过讨论甚至争论,可以让公众有更多的机会窥探贫困地区儿童的心理状况

  四川凉山四年级彝族女孩木苦依五木的作文《泪》在网上传播后,被网友称作“世界上最悲伤的小学作文”。一日间,各网络平台接到的网友捐款即超过92万元。近日,作文的最早发布者、四川省索玛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黄红斌表示,发出这篇作文的本意并不是想募捐,“孩子缺的不是钱,而是关爱。”亦有网友质疑作文“是枪手所为”(8月6日《新闻晨报》)。

  有人说过,“最悲伤作文”是谁所写,有没有经过指导并无多少实际意义。毕竟,贫困本就客观存在,我们更应关注的是事实本身。确实,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里,还有很多人处于贫困线以下,还有更多的“木苦依五木们”需要帮助。贫困是一种可怕的生存状态,处于贫困中的孩子更值得关注。不过,关注贫困和弱势,需要真实的情况反馈与情感表达,若非如此,那么善心就可能被利用,而贫困也会沦为被炒作的工具。

  得益于媒体的关注,在很短的时间内,《泪》被网友称为“世界上最悲伤的小学作文”,一日获得捐款超过92万元。很显然,《泪》这篇作文的煽情性和感染力确实强大,也正因为此,透过作文的内容去求解事实真相,其实并非冷漠与麻木,而恰是一种慈善理性的表达。正如有记者调查后发现,孩子缺乏的不是金钱,而是心灵的关注。贫困地区的孩子,物质条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贫困,然而心理层面的问题却比预想更加严重。

  今年4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2015《教育蓝皮书》,指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年龄趋于低龄化。此外,贫困地区学龄儿童心理状况非常不容乐观。蓝皮书指出,贫困地区学龄儿童在性格、情绪、行为、人际关系、学习适应等方面都表现出比大城市学龄儿童更多的心理问题。6月9日,贵州省毕节市四名留守儿童服农药自杀,并留下遗书称:“谢谢你们的好意,我知道你们对我的好,但是我该走了。我曾经发誓活不过15岁,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清零了!”如此看来,贫困地区儿童的心理问题亟待解决。

  质疑之余就应是反思,关注和解决贫困,除了物质上的捐款之外,更多还要着力于精神层面。物质上脱贫并不难,而精神脱贫殊为不易。若是作为受众在读了《泪》文之后,首先想到的是给孩子捐一点款,那么恐怕背离了写这篇文章的本意。了解到贫困地区究竟需要什么,贫困地区的孩子最缺什么,慈善才更有针对性,爱心也才不会用错地方。

  从这一点来说,质疑作文的真实性其实并非坏事。因为通过讨论甚至争论,可以让公众有更多的机会窥探贫困地区儿童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对其他同龄者可以起到教育作用。当更多的孩子能够意识到,还有一群生活如此寂寞、空虚、无助与凄凉的同龄人,内心的善意与善念才会得到升华,对人生、生活也会有更多的思考。

当道德滑坡的时候,个体的爱心很容易被利用,根本上讲还是慈善环境的成熟度不够,公众缺乏质疑精神和判断能力,不能做到去伪存真的自我鉴别。因而,对任何反常的行为给予怀疑,并由此探问真相,表面上是对慈善的伤害,而恰是对慈善的保护。鉴别了真伪才能防止鱼目混珠,也才能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获得帮助。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