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国际油价再度承压 企稳回升之路不平坦

2015年07月22日 08:0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伊核问题全面协议的达成、希腊救市计划导致的美元升值等因素,导致国际油价再度承压,正在推动世界石油供需格局发生新的变化。面对世界石油供需格局新一轮震荡调整,国际油价真正走上企稳回升之路将不会平坦

  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决议,批准伊朗核问题六国与伊朗在维也纳达成的历史性的全面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协议。伊核问题全面协议包括解除对伊朗制裁及其行动计划、核技术合作、对协议实施的监控、对伊朗核能力的设限等内容。从当前形势看,在全球石油需求持续走低之际,石油供应量将因伊朗石油入市、页岩油产业复苏、石油输出国组织不断增加产量等因素而大幅攀升,国际油价将再度承压。

  近来,低油价已导致美国等西方国家页岩油产量下降,部分效益不好的企业已面临资金周转不灵等困境,有些企业甚至面临破产。同时,产油成本高的石油企业也步履维艰,不得不压缩产量。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际市场石油整体供应量稳中有降。但是,油价并未出现明显回升。具体来说,投资者担心希腊危机的传导效应,大幅降低了对能源的需求预期;希腊救市计划导致美元升值,促使以美元计价的原油期货产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下降,大量减持原油期货。正是上述因素,导致油价承压。

  从发展趋势看,石油供应端饱和态势将进一步加剧。

  首先,伊朗核谈判协议生效后,西方将放开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国际石油市场势必面临一个迟到的供应大户,其日后向本已饱和的市场注入大量额外原油,会进一步打压油价。统计显示,在过去两年半里,伊朗日均产量约100万桶,预计今年底之前将有能力日均提升25万桶至50万桶,到2016年年中进一步增加75万桶。

  其次,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仍在大幅增加产量。统计显示,欧佩克成员国今年6月的石油产量攀升至2012年以来的最高点。目前,欧佩克日产3000多万桶原油,其成员国不遵守配额上限,造成超产和供应过剩。伊朗是欧佩克成员国之一,如果伊朗石油产量在半年后恢复到制裁前日产近300万桶的正常水平,将进一步加剧国际市场供应过剩。

  值得注意的是,低油价重压下的美国页岩油产业正在竭尽全力应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先锋自然资源公司。该公司经过精简重组,准备将近10亿美元投入到新的页岩油井开采,计划今年下半年每月增加两口页岩钻井。尽管这些新井最早也要到2016年才能出油,但人们已普遍感到世界石油市场未来供大于求的形势会十分严峻。

  同时,随着伊朗石油生产的不断恢复,伊朗在中东、产油国集团内乃至全球石油格局中的声音会越来越响亮。伊朗重新跻身世界产油供应大国行列,将对全球能源格局产生长期影响。这一格局变化的前景,也开始给世界能源市场的心理带来冲击,很可能会导致国际油价再度探底。由此看来,希腊、伊朗等因素正在推动世界石油供需格局发生新的变化。本月初单日国际油价的大跌,可能只是新一波大幅震荡的开始。面对世界石油供需格局新一轮震荡调整,国际油价真正走上企稳回升之路将不会平坦。(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安 若)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沙特石油攻略开始奏效    2016年07月20日
  • ·低油价能让产油方撑多久    2016年03月28日
  • ·油价最恐慌的时候或已过去    2016年03月18日
  • ·警惕低油价引发流动性危机    2016年02月18日
  • ·与其限降油价 莫如提升油品    2016年02月1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