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半年武汉电视问政7日晚举行第二场,首次将镜头对准了该市各区的村级基层组织。村委会大门紧闭、书记每周只上两小时班、冒领村民补偿款……面对暴露出来的村级基层组织慵懒涣散状况,被拷问的各区书记纷纷看到工作中的不足,表示将加强改进。(7月8日中国新闻网)
武汉电视问政的率先试水,意味着传统监督模式的创新变革,是在突破以往问政僵化体制的基础上所做的有益尝试,剑指不作为、乱作为的乱象,意在打通服务基层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对准基层党组织,将问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处理结果公诸于众,既保证了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更实现了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的无缝对接。从这些层面来讲,电视问政彰显了其严肃性、创新性、有效性的特点,起到了监督党内同志、鞭策基层党组织发展的良好正效果,受到热烈追捧和普遍认同是情理之中。
然而,在电视问政收获一片“热追捧”的同时,也存在遭遇“冷待遇”的困惑和危机。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摆脱“问政现场就是政治秀场”的固执偏见,增强百姓对电视问政方式的信赖感和认同感;其次是如何纠偏错误的问政理念,要坚决反对电视问政可以替代基层调研和现场办公的“歪理”,打消自以为电视问政就是摆摆样子、码码姿势的错误观念;最后如何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追责和反馈制度,用以确保电视问政的严肃性和威慑力,让问政现场变“考场”而非“秀场”。这些问题解决与否,直接关乎电视问政的实际效果,更关乎政府的公信力和威信度。
当然,电视问政绝不是一种政治作秀,若想保持电视问政的生命力和持久力,就是要真抓实干、久久为功。电视问政是现代化问政方式的辐射和延伸,党员干部切勿以电视问政为名,行脱离基层之实,还是要继续躬身调研、沉下基层,应该拿出十足的担当感和责任感问好政、问实政,不做表面功夫,否则就会积聚群众的不信任感和不满情绪,蚕食政府公信力和公正形象,长此以往,电视问政必将受到“冷遇”,乃至久居“冷宫”而无人问津。
电视问政有其“热”的优势,更有其“冷”的危机,寻找出路就要在“冷”“热”之间找准定位和突破,或许我们可以从郑州市长答疑市民“大花猫”问题的故事得到启示。当市民直截了当地提及问题,并注明自己的建议和期盼的时候,市长态度诚恳、虚心接受,并不遮遮掩掩地进行回避,体现了为政者的政治智慧和胸怀,受到了民众的一致好评。可见,“不患无策,只患无心”若想合理地推进电视问政工作,还是要做到问政真材实料、态度诚恳真挚,以为民的真心换取可贵的民心。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