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扶越亏”让人想起孙少安的困惑

2015年06月18日 07:58   来源:西安晚报   刘昌海

  近年来,政府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投入前所未有,但在一些地方,投入的增加并没有带来明显的效果,一些扶贫项目不接地气、不做周密的计划,只管把资金投出去就完事,成效如何反倒不重视。有农民甚至反映:扶贫项目,搞啥亏啥,农民都怕了。(6月17日新华网)

  在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的一番话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面其他事都可以管,但最好在种庄稼的事上不要管老百姓。农民就是一辈子专种庄稼的嘛!但好像他们现在不会种地了,上上下下都指拨他们,规定这,规定那,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农民的手脚被捆得死死的……”

  孙少安用最朴实的话说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上级什么都管只会影响生产力的解放。这个道理,其实同样也可以用到当前的扶贫工作上。做什么、怎么做都完全是政府行政主导,忽略群众意愿和市场的作用,“农民不想搞也得搞”,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上级不一定啥都懂,当领导的也不见得就比农民更高明,至少,在事关农民自身需要和发展的事情上是如此。国家投入大笔扶贫资金,基层官员“高瞻远瞩”,指导农民干这干那,一切都要统一部署,不听话就不给钱,于是盲目上马,一哄而起,最终脱离实际把钱赔光,只会使一些地方的扶贫成为瞎折腾。

  基层政府的作用不是帮农民做决策,而是应该想着为农民服务,看他们需要啥,并按规定提供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比如小说里的孙少安能够发家致富,并不是因为县领导亲自安排,而是在开放的市场当中发现了机会,同时取得了乡里和县里的支持。如果是上级统一要求所有农民都一哄而上搞小砖窑,可能谁也挣不了钱。

  当年农村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给了农民自己决定命运的自由。在今天的扶贫工作中,仍然要秉承这一原则。政府部门只需在宏观上提供支持,而不必面面俱到事事都管。正像有些基层干部反映的那样,在一些贫困地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是制约地区发展、农民增收的关键原因。政府部门工作的重点,其实更应该放到这些本应属于自己、单凭农民的力量难以完成的方面。至于农民具体想做什么、怎么做,决定权还是应该交给农民自己。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今孙少安式的困惑仍在,一些政府部门僵化的思维仍在。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有孙少安式的能人,也会束手束脚。只有给农民足够的自由度,让农民开动脑筋,政府部门只是作为幕后支持者和宏观引导者的形式出现,才会有新的孙少安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如果总是让农民按照乡镇干部的意志行事,恐怕农村难以再次迎来发展的飞跃。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