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老龄化”的忧思

2015年06月15日 06:36   来源:红网   于文军

  14日凌晨6时左右,遵义市红花岗区一居民楼发生局部垮塌,目前已救出4人,具体伤亡情况正在核实中。记者从遵义市红花岗区委宣传部了解到,发生局部垮塌的楼房是位于该区延安路五金市场内的一栋9层老旧居民楼,目前已救出4人,其中两人轻伤送往医院救治。目前垮塌原因不详,人员伤亡情况还在核实中。(6月14日新华网)

  又是遵义居民楼发生垮塌事件,让公众再次把关注的目光盯到了贵州遵义上。为何屡屡发生此类事件?根据此前的事件分析,垮塌原因无非两种:一是“天灾”,二是人祸。目前垮塌原因不详,有待调查发布,公众拭目以待。如果是人祸,像此前发生的事件那样,追究肇事者的法律责任没商量,追究监察监管部门及其人员失职没商量,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如果此次事件不是人祸而是所谓客观原因造成的“天灾”,处置思路及方略就需要另辟蹊径了。6月12日人民网报道了一则耐人寻味的事:在6月11日举行的我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启动会上,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院士抛出了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在欧洲我们能看到一些一二百年的房子,五颜六色很漂亮,但我们一些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房子,现在就必须要拆掉?”面对现场30多位两院院士,以及100多位腐蚀与防护领域专家,徐匡迪解读说:除了结构、材料问题,我们很难回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房子建完后,几乎没有维修费用,也不注重维修。不难理解,当下发生楼房毁坏的客观原因往往与楼房年久失修有关,这种客观原因当属于“天灾”之列,不可忽视。

  此次遵义发生局部垮塌的楼房是老旧居民楼,而我们居住的多数居民楼何尝不是?基本上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屈指算来,多数居民楼都成了快30岁的“老人”了。实行房改后,多数房屋卖给居民,维修房屋的事扔给了居民,地方政府基本不管,而多数居民又因为经济负担、不懂房屋维修、找不到房屋维护维修正规企业等原因,对居住的房屋不维修。房屋“老了”,房屋质量自然存在隐患。这种“侵蚀”背后既是不小的经济损失,更是居住安全隐患的“天灾”。

  衣食住行是民生的基本权益,居住安全同样应引起地方政府的关注,但关注了多少呢?不言而喻。在老房子的维护维修上,存在着毋庸讳言的短板。为此,地方政府应未雨绸缪,了解辖区内居民楼质量被“侵蚀”的数据和相关研究,获取居民楼质量被“侵蚀”的成本,从能源、资源、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控制居民楼质量被“侵蚀”的可行性政策和举措,最终在地方立法、财政规定上有所体现,以确保辖区内居民楼的耐久性和安全性,使之“长寿”。这似乎比出了事才着急“救火”,更高明,更有前瞻性。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