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事故高发,有多方面原因。需通过一次次地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规范、完善制度,把安全事故中人为的主观因素降到最低。
“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确保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5月29日的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如此描述公共安全的重要性。近来发生的多起安全事故,让人更感“公共安全”一词沉甸甸的分量。
从河南鲁山养老院的大火,到湖南新宁侧翻的大巴;从东莞超市软包装饮料被投毒,到辽宁葫芦岛液化气爆炸居民楼坍塌;从陕西淳化大巴车坠崖,到贵阳暴雨滑坡居民楼坍塌……新闻一次次让人感受到,“公共安全无处不在”。谁都可能去超市买瓶饮料、坐各种交通工具出行,公共安全并非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跟每个人都切身相关。
应该说,公共安全事故高发,有多方面原因。进入夏季,气温升高、极端天气变多、人员流动增加,使得事故发生几率更大。而今年,从美国南部暴雨到印度持续高温,更有着厄尔尼诺抬头的背景。从更大层面看,一个国家人均GDP在1000至3000美元区间时,也会进入一个矛盾凸显的事故频发阶段。更何况,我们国家30多年的高速发展,压缩了西方社会几百年的风险。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选择“公共安全”这一主题,正显示了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
每一个公共安全事故,都会以惨痛的代价,给社会上一堂安全课。诚然,在一些安全事故中,存在不可控制、不可预测的客观因素,即便是社会管理经验丰富的发达国家,也难以完全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对于处于“风险胶囊”中的中国,更需通过一次次地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规范、完善制度,把安全事故中人为的主观因素降到最低。每次事故之后,公众都会要求进行详细调查、给出合理结论,这不仅是对事故的受害者负责,更是对自身安全的关注。
当前的公共安全风险,是一种系统性的风险,经常附带连锁反应与“次生灾害”。在这样的情况下,过去那种分环节或分领域的监管体制,也容易顾此失彼,难以应对全链条和流动性风险。以鲁山养老院大火为例,从养老机构到民政部门,都需要进一步明确责任,更好地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正如新华社在一篇评论中指出的,“公共安全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心怀侥幸、麻痹大意,要始终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短期来看,在主汛期来临、厄尔尼诺气候影响凸显的背景下,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对突发极端天气的预警预控,着力补齐短板、堵塞漏洞;长远来看,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公共安全建设抓重点、抓关键、抓薄弱环节,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希望公共安全的警报永远不再拉响。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