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化”升级我国经济硬实力

2015年05月20日 07:08   来源:光明日报   于林月 张力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全球各主要国家都将绿色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新动力。美国出台了《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日本和欧盟则分别制订了“绿色发展战略”和“2020发展战略”。2015年3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将“新四化”的概念提升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绿色化”概念首次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成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这是党中央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的又一项重大决策。“绿色化”不是简单的植树造林和增加国土绿色覆盖率,而是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我国现有价值观、生产方式和制度建设中去,将经济发展方式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转化为以创新为基本动力并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生态安全的效率型集约式发展。正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种贯彻“绿色化”思想的经济社会建设方式将为我国经济硬实力的升级提供新动力。

  价值观“绿色化”是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基石

  价值观是主体对事物价值判断的心理认知,对主体的行为方式有重要影响。价值观的“绿色化”为经济增长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在个人层面,价值观“绿色化”是指以个人享乐为中心的无节制消费观转变为物质与精神并重、适度勤俭的绿色生活观;在企业层面,价值观“绿色化”指企业从只注重自身发展和自身利益转变为注重人类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并主动承担对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在社会层面,价值观“绿色化”指从注重经济增长速度的发展观转变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观。

  引导价值观尽快实现“绿色化”,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要在社会层面进行认识上的统一,通过顶层设计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核心价值观体系,弘扬生态文明的主流价值观。二是强调企业和个人对生态社会的贡献,广泛宣扬绿色新生活。

  生产方式“绿色化”是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实现路径

  生产方式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绿色化”,就是要改变以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退化为代价的传统生产模式,通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起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从生产源头到产出的全过程“绿色化”。首先,生产方式“绿色化”能直接促进新兴绿色产业的发展,如新能源产业在我国经济2014年增速下滑的背景下仍然获得了快速增长,统计数据显示,太阳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3GW,居全球首位,风力发电装机容量稳步增长,装机容量以20.5GW同样居全球榜首,而我国目前新能源的利用率尚不足10%,仍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其次,生产方式“绿色化”能促进相关服务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已达2650亿元,但能源利用效率仍比先进国家低10%,万元GDP所消耗标准煤的吨数远高于其他能源利用率较高的国家,节能服务产业市场潜力巨大。

  生产方式“绿色化”是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路径,但还存在市场配置资源和创新动力不足、新兴绿色产业里中小企业融资较为困难等问题,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需要着重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政府明确角色,简政放权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加强市场机制在生产方式“绿色化”中的作用;第二,建立人才培养和研发资源的科技支撑体系,为生产方式“绿色化”提供持久的创新动力;第三,从税收优惠、商业贷款利率优惠、引导风险投资等方面拓宽融资渠道,切实缓解绿色产业中小企业的资金约束问题。

  制度“绿色化”是经济增长新动力的保障

  制度是社会行为的准则和依据。传统的制度主要注重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调整,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服务对象的制度“绿色化”则更加注重人与自然间各种关系的调整,因此,需要从基础制度、规范制度、激励制度和考核制度四个方面全面推进制度“绿色化”,将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成本纳入规范经济行为和经济绩效的考核,保障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绿色化”经济发展的本质决定了其特有的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其“绿色化”过程离不开制度保障,但我国实现制度“绿色化”目前还存在三大困境:政府体制的条块分割及职能交叉导致的体制性困境;相关规则和指标的具体化程度不够导致的操作性困境;流通、分配和消费领域的制度缺失导致的供给性困境。推进制度“绿色化”,第一要理顺政府管理体制。对政府各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分工,并以立法的方式进行规范,同时成立跨部门的协作委员会,建立部门间的协调机制,避免部门间的利益博弈。第二要推行可衡量的激励和约束制度,将可衡量的核算制度纳入考核体系。如绿色GDP核算制度,通过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环境污染三类指标的统计,科学地反映消耗成本及经济损失,最终计算出扣除自然损失后新创造出来的国民财富总量。第三要改革现有的资源产权制度,通过招标、资源产权入股和有偿划转等方式明确界定资源的产权。解决由于缺乏主体意识导致资源在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的污染和浪费现象,在保持资源最终公有制的前提下促进资源产权制度向有利于“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