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力也是软实力

2015年01月22日 08:19   来源:人民日报   马小宁

  人才如水,顺势而流。一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形成或强或弱的大磁场,影响着人才的国际流向。而对人才的吸引力,则是一国软实力中日趋重要的一大要素。综观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不难看出这一软实力中包含许多共性的东西。

  国家重视和政策扶持至关重要。在人才自由流动的背景下,各国都有名目繁多的“引智工程”。美国的绿卡、欧盟的蓝卡、一些国家的高技术人才积分制、中国的诸多计划等,皆属此类。当前各国移民改革的重点,更是向高科技人才倾斜。

  知识产权保护必不可少。人才流向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存在内在联系。重大科研成果都是科研人才呕心沥血之作。通过司法手段严格保护其劳动成果,不仅是对科研人员劳动成果的尊重,更是为了通过这种保护,激励经济增长,激发更多更大的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应该说,硅谷诞生在美国并非偶然。在美国国内,反对“美国衰退论”的派别所依据的,就是相信创新能力将使美国长期保持领先地位。

  科技成果顺利转化需要机制保障。多国实践证明,由政府支持的产学研一体化体系,是缩短科研成果转化周期的重要手段。2012年,由于看到3D技术可能改变美制造业成本较高的劣势,美政府联合私人机构,组建附加制造创新研究所。去年,美国政府又联合密歇根大学等50多家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出资在底特律、芝加哥建造“先进制造中心”,旨在保持美国高端制造业的领先地位。与当年的互联网技术一样,这些重大项目皆由美国防部牵头,既强调创新与国家安全的内在关系,也是为了保障成果的初期顺利转化。

  打造一流大学是储备人才的重要途径。统计显示,美国高校博士生中的70%为外国学生,多数在理工科专业。面对中国、印度等国加大力度培养本国创新型人才的努力,美国总统奥巴马曾不无忧虑地表示,如果要确保未来一代汽车还诞生在美国,美国高校培养的理工科博士的数量就不能减少。

  创新离不开宽松的社会环境。科学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急功近利只能助长学术造假。宽松的科研环境和充足的经费对科研创新至关重要。美国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在发表感言时说,他可以在其领域潜心研究10年而没有压力。这种没有压力的潜心研究环境,无法形成于一个浮躁和钱财至上的社会氛围内。

  显而易见,吸引力大小,要看诸多政府政策、社会机制及环境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人才潜心研究、创新。近年来,中国对人才的吸引力明显增强,“海归”增多,外国专家来华络绎不绝。这与中国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直接联系,同时也是中国政府在政策支持、法治建设等层面不断推进的结果。然而,中国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中国人才的质与量还不完全适应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借鉴一些国家成功经验,吸引更多人才,仍非常迫切。可以想象,当“近者跃、远者来”的人才局面出现,必然是中国在未来发展中实现弯道超车、后来居上之时。

  (作者为本报高级记者)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