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机器换人”不必谈“虎”色变

2015年05月04日 07:31   来源:红网   徐甫祥

  2015年3月,广东省政府印发《广东省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至2017年末,初步建成10个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建成2个国内领先的机器人制造产业基地,推动19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近期,广东东莞第一家民营“无人工厂”开始投入建设,这标志着当地“机器换人”战略进入新阶段。(5月2日新华网)

  珠三角地区“机器换人”时代的来临,实际上是当代制造业实施“产业革命”的必然趋势,但2004年以来沿海地区企业连续出现的“用工荒”无疑是其幕后推手。据悉,仅当前东莞的用工缺口就已达到10万人以上。“无人工厂”的开建,或将缓解用工荒的现象。正如开建首个“无人工厂”的东莞松山湖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奇星所说,“无人工厂”将会大规模压缩人工数量,甚至可达到90%的水平。

  问题是,尽管沿海地区企业的用工荒现象确实存在,但从全国来看,就业难仍然是相当长时期面临的一个严峻现实:据专家预测,“十二五”时期,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在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多出100万;另外,每年还有六百多万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据悉,为了鼓励产业升级换代,政府设立了“机器换人”专项资金,最高补贴比例可达设备总额的15%。显然,国家的强力扶持势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么,即将到来的“机器换人”浪潮会否加剧就业难的困境呢?笔者以为未必。

  从产业划分来看,“机器换人”主要集中于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尽管2014年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中从业的比重仍然高达56.6%,但比上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而在建筑、运输等第三产业从业的比重递增为42.9%,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这种趋势将有增无减。同时,在国家大力发展农业战略背景的影响下,第一产业的就业前景亦会日益吸引更多的用工。当然,如果国家能有意识的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用工流向第一、第三产业转移,将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从用工流的地域走向来看,实施“机器换人”战略的企业主要还是集中在沿海地区。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中西部经济发展,已经初见成效,中西部地区吸纳用工能力持续增强。目前,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民工数量分别占农民工总量的38.9%、34.5%和26.6%,而且有望进一步增加。因此,全国范围用工量的日益均衡必将大大抵消沿海地区实施“机器换人”战略导致的就业难危机。

  更现实的问题是,实施“机器换人”战略需要庞大的资金。尽管国家伸出了大额专项资金补贴的“橄榄枝”,但动辄上亿元的机器设备资金需求,以及相对要求较高的人才、技术储备,都不是短时间能够满足的。也就是说,在可预期的时间段内,“机器换人”还只能是一些实力企业的“专利”,不可能骤成燎原之势。我们完全有时间实现用工流的合理转移,完成全局性的均衡的用工布局,从容应对“机器换人”战略带来的挑战。

  在打消了“机器换人”带来的不必要恐慌后,再回过头来看,其实,“机器换人”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是发展的机遇。随着国家补贴资金的注入及银行贷款“输血”,将刺激更多的企业进入产业升级阶段,其结果必然推动机器人产业的迅速发展,加快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智能型”的脱变。另一方面,它在给大学生以上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士提供新就业渠道的同时,又将刺激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为化解结构性就业难注入源动力。同时,智能型产业的兴起,必将唤起愈来愈多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亦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

  既然“机器换人”的趋势不可阻挡,且并不如人们想象的如“狼来了”一般,那我们大可不必谈“虎”色变,而应沉着应对,迎接它的到来。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