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防御性医疗”不必过度敏感(图)

2015年04月21日 10:38   来源:东方网   王军荣

  《医学界》杂志的调查显示,85.8%的医生表示,因担忧发生医患纠纷,他们在行医过程中为避免医疗风险和医疗诉讼,进行过防御性医疗。防御性医疗也称自卫性医疗或防卫性医疗,具体表现包括:从实际病情看没有必要的各种化验、检查,回避收治高危病人,回避高危病人手术及难度较大的特殊处置,带有推脱责任性质的转诊及会诊等。(4月20日《中国青年报》)

  85.8%医生承认做过防御性医疗,这样的比例高得吓人,似乎也难以让公众接受,但在我看来,我们没有必要对“防御性医疗”过度敏感,该怎样看病也依然怎样看病,对医生还是多些信任。

  在医患纠纷实行举证倒置的情形下,医生进行“防御性医疗”的最主要原因是为了自保。虽然这也是人之常情,但却并不代表着我们对“防御性医疗”就赞成。毕竟医生的目的该是考虑怎么把患者的病治好,而非防止自己被患者“告状”。“防御性医疗”最严重的结果是造成了过度治疗。资料显示,医疗机构滥开药、滥检查等导致医疗资源浪费可达20%~30%。我国因过度医疗造成的药源性疾病、医源性疾病不断增多,相关卫生医疗资源浪费每年超过万亿元。

  对“防御性医疗”我们不赞成,但却不必过多解读,这只会加剧医患关系的紧张。其实,“防御性医疗”是世界性问题。据美国对全科医生的一项调查,200名医生中有98%的人承认自己有怕风险而采取防御医疗的行为。而英国也是如此。既然是全球性的,我国医生中出现“防御性医疗”并不奇怪。

  医生出现“防御性医疗”,多是出于无奈,因此,不必将矛头多指向医生,认为医生过于自私。如果患者的指责过多,医生的“防御性医疗”恐怕会更厉害,最终吃亏的必然是患者。造成“防御性医疗”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医患双方缺乏必要的信任。

  对“防御性医疗”,一般患者是很难判断的,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寻求到真相。而能够判断的唯有依靠专业机构,因为滥开检查、夸大病情的医生,忽悠得了患者,却忽悠不了专业同行,可这对于患者来说,维权的成本实在太高,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于医生的对“防御性医疗”就可以听之任之。这需要医院和相关监管部门进行必要的监督。

  修补医患双方的关系,靠的还是信任。医生需要理解患者“求医”的迫切性,急患者之所急;患者需要相信医生的诊治,主动与医生配合。可当下医患间的信用关系却被过度消费,医患间的隔阂及猜疑很是严重,这就是“防御性医疗”存在的土壤。

  防治“防御性医疗”的路径很多,比如,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建立有效的医疗风险责任分担机制、对防御性医疗行为实施标准化管理、加强立法进程,完善医事法律……但最终的落脚点依然是医患双方的互相信任。没有这块“基石”,是化解不了“防御性医疗”。

  对“防御性医疗”不必过度敏感,这是真正消除“防御性医疗”的第一步,也是建立起医患互信的第一步。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