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恰恰缺乏情怀

2015年04月16日 07:57   来源:红网   徐甫祥

  4月14日一早,一封辞职信引发热评,辞职的理由仅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有人评这是“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经采访得知,作者为2004年7月入职河南省实验中学的一名女心理教师。如此任性的辞职信,领导最后真批准了。(4月15日光明网)

  这确确实实是一封别具一格的辞职信,离去的缘由绝非旁人眼里的世俗因素:不属好高骛远,亦非职业厌倦,更与环境、待遇无关。我们目前尚不知她的去向,或许正如信中所说,抵不住若大世界的吸引,想出去走一走、看一看。

  之所以判定这位女教师的离职与世俗缘由无关,当然有确凿的理由:教龄刚十年,就已是学校的骨干教师,工资亦应该相对较高,这就排除了怀才不遇的猜想;学生评价她“教课说话跟常人语气不同,浅显易懂,比较有深意”,说明她的教学水平已得到认可,又排除了工作压力大的因素;尤其是她在辞职信中所透露出的那种潇洒自如、调皮任性的心态,则把所有与环境压力、工作压力、家庭压力有关的选项逐一排除。唯一合理合情的解释,只能界定为她的天性使然了。

  从这封仅仅只有十个字的辞职信来看,这位女教师已经按捺不住对外界的向往,急欲去拥抱未知的世界了。2004年大学毕业即到校任教,十年的光阴早已陪伴她跨越了而立之年。或许外面的世界呼唤已久,无奈人到中年已时不我待,再不飞也许就飞不起来了。当然,或许还有另外一个与专业有关的理由:尽管已是学校的骨干教师,但她所热爱的心理学却不可能跻身为学校的重点科目,而始终成为她心里的一个落差。她这番出走,或许向着更为有利发挥专业才能的目标而去,亦并非没有一丝可能。

  从上述分析来看,笔者对这位女教师的“任性”辞职是理解的。在现代社会,职业的再次选择,甚至更为频繁的跳槽,早已司空见惯。对此,我们除了表示尊重其选择,似乎没有说三道四的理由。不过,若仅仅因为辞职信的极度潇洒,或者说是超级浪漫的缘故,就将之拔高为“没有之一”的“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就失之偏颇了。

  如果一定要把“最具情怀”的帽子给这位女教师扣上,那也只能是对“外面的世界”的“情怀”。不过,对呕心沥血培养她十年的学校呢?对朝夕相处的教师同事呢?对众多渴望一直听她讲心理学课程的同学们呢?“情怀”又在哪里?这时候的“情怀”,对于学校、老师、学生来说,除了还留有一丝一毫的思念及情义外,剩下的,更多可能只有失望了。当然,如果她出走的缘由真真是奔着有利发挥专业才能的目标而去,笔者愿意收回刚才的言语,并表示深深的祝福。

  国家培养一个心理学专业人才不易,学校耗时十年培养一个合格的心理学教师很难,学生们碰上一位能和他们心灵对话的好老师更难。如果每一位学有所成的优秀教师都如这位女教师这般“任性”而“潇洒”的离去,那我们的学校教育如何前行?又如何传承呢?当然,我们不应对每位跳槽或离职的人才都横加指责,无非只是担忧网络舆论对于这位女教师此举的过度赞誉,会产生不好的导向罢了。

  说句实在话,作为一个普通中学,能把一位心理学教师列为骨干教师,殊为不易,如今慷慨放行培养十年的她,更是难能可贵。笔者相信这位女教师的“任性”离职只是另有原因,亦相信绝大多数的老师们不会随波逐流。因为对职业、对专业、对工作的坚持和坚守,毕竟是这个社会的主流。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教师的爱,是一种能力    2016年06月14日
  • ·教师欠薪7月 补薪更要暖心    2016年05月2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