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做学问,一向注重经世致用。这无可非议,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好传统。但对文、史、哲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基础理论而言,很多研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显得比较“玄远”,因而也就被一些研究者有意无意地忽略甚至放弃了。当前,学术研究中存在功利色彩较浓、学风比较浮躁的问题,不愿沉下心来搞基础研究的现象就显得更为突出。在这样的情形下,有必要大力倡导为探求真知而做学问的精神。
谈到这个问题,我对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的一段话感到特别亲切。他在《形而上学》中讲到哲学的起源和价值时说:最初人们是由于好奇而开始哲学思考的,先是对身边困惑的事情感到惊讶,逐渐对那些现象如月亮、太阳和星辰的变化,以及万物的生成产生疑问。一个感到疑难和惊奇的人会觉得自己无知,为了摆脱无知而进行思考,这是为了知识而追求知识。事实证明,只有当种种生活必需品全都具备以后,人们才会进行这样的思考。
在这里,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了“为知识而知识”的思想。人们本来是为了好奇,或者是对于宇宙以及日月星辰的变化感到惊讶,或者是对社会、政治、经济等产生了问题,去研究它,从而产生学术——哲学和科学,人类从无知逐渐变为有知,这便是人类探索和发现真理的过程。古希腊哲学最初探求宇宙的本原问题。当代著名天体物理学家霍金教授在其享有盛誉的科普读物《时间简史》中,对“宇宙论”发展历史作了全面论述。他在开始时提出问题:我们对宇宙了解多少?我们又是怎样才知道的呢?宇宙从何而来,又将向何处去?宇宙有开端吗?霍金在介绍与论述了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地心说”,哥白尼和伽利略反对这种传统学说而提出“日心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和康德提出的宇宙既有开端又没有开端、既有限又无限的二律背反定律,哈勃提出的“大爆炸”假设,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海森堡发现的“测不准原理”及他和薛定谔、狄拉克提出的量子力学理论后,提出了大爆炸和黑洞的理论。
宇宙是什么?它有开始和终结吗?它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这个由古代希腊哲学家提出的原始问题,两千多年来,多少哲学家、科学家都在寻求解答;前人提出的解答和假设不断被后人所纠正、推翻和发展;其间产生的众多世界级的著名学者,提出永远会被人们记住的著名理论,像相对论、测不准原理这样的理论被普遍应用,推动了整个科学的发展。人类对宇宙的知识就是这样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以后它还将不断地丰富发展下去。霍金在书中以深入浅出的手法、明白易懂的文字将这段人类认识的历史展示给我们,也提到李政道、杨振宁和吴健雄这三位中国科学家的贡献。
像这样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并不是没有被提出来过,但除了神话和宗教外,似乎较少被当作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来进行认真研究。因为从我们传统价值观念看,研究这类问题没有什么实用价值,无益于国计民生,更不能治国平天下,因此我们对于一些基础理论研究总是觉得陌生,感到距离较远。现在,通过这个宇宙理论的实例我们明白了:许多探求未知的基础理论研究,实际上并不是没有用处,而是能增进人类知识、推动哲学和科学繁荣进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进行这种为探求真知而进行的基础理论研究,必然是自由的。但是千万不要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将一个为自己而不是为他人活着的人称为自由人”这句话,仅仅理解为“只顾自己利益,不管他人死活”的自私的人。古代希腊是奴隶社会,在那里,凡是奴隶都是不能为自己、只能为主人活着的人;因此他们认为只有能为自己活着的人才能被称为“自由民”。这种自由,首先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和爱好,选择研究什么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做学术研究应该不受外力干扰,研究者能够独立思考,以自己的头脑进行科学研究。这样做学问就不会太功利。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离休干部、高级编辑)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