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史告诉我:我是谁,从哪里来

2015年03月24日 07:33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李天扬

  早春,江南,阴雨。趁着人还不多,周末从上海赶到苏州扫墓。同一个墓园里,安息着十余位长辈,最长者,是我的外祖父。

  外祖父姓杨,讳昌九。九者,大也,他是杨家长房长子。巴金先生的《家》告诉我们,在封建大家庭里,这个身份意味着要承担很多责任。外祖父谨小慎微、一生平淡。不过,有一件事,在我看来,倒还有些了不起——“文革”后期,老人家不再挨斗,不再戴高帽扫大街,便悄悄默写了一本《杨氏族谱》。杨家的先祖,北宋末年为避战乱由中原南迁至江苏启东,繁衍近千年。原来家传的族谱毁于“文革”初。谁也不知道,外祖父竟然将整本族谱背得烂熟。“文革”结束后,外祖父郑重其事,将这本手书族谱交给长子,即我的大舅父。外祖父逝世后,我才见到这本族谱,看看上面的一代代祖先的名讳,想想我的身上流着他们的血,觉得好神奇。扫墓,也是亲人团聚的机会。三代人、十余位坐在一起拉家常,是很令人温暖的事。自然而然,会说到这本族谱,大家都感概万千。

  说实话,启东杨家上溯几百年,并未出什么大人物,顶多只是当地乡绅罢了。而知名主持人曹可凡的祖上,就显赫多了。前不久,曹可凡的新书《蠡园惊梦》出版。书中显示,无锡曹家的先祖,是汉丞相曹参,成语“萧规曹随”的主角。曹可凡的祖母姓王,无锡王家的族谱里,竟然有岳飞题词、苏轼著文。当然,他写这本书,并不是为了显摆跟这些古代大名人的关系,而是叙述无锡王家的近代史。

  曹可凡写道:“自己竟也到了知天命之年,在拼命向前奔跑的同时,也常常会禁不住往回看,时不时地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会到哪里去?于是,便想起小时候祖母跟我讲过的那些‘天宝遗事’。我觉得有责任让家族的故事绵延不断地传递下去,应该让子孙后代知道家族的血脉,究竟如何传承?!”这本书的主角,是曹可凡的曾外祖父王尧臣和王禹卿兄弟,他们从无锡来上海闯荡,终成面粉大王,创业故事跌宕起伏,历史背景波澜壮阔。说到民族资本家,无锡荣家举世闻名,而王家家族史与荣家家族史多有交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王家的故事则鲜为人知,曹可凡为他自己也为读者将几近湮没的王家历史清晰呈现。《蠡园惊梦》的最大优点,是用原始材料说话。书里的资料,八成是从图书馆和档案馆查到的。曹可凡是全国人大代表,他把这本新书带到了两会上。他说,写这本书时发现,家族寻根似乎正成为热潮,到图书馆和档案馆寻找家谱、查找家史的人很多。他由此建议档案馆、图书馆等部门,以“家风”“家训”“家史”为主题,帮助民众了解家族历史。

  重家史、修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意义重大,从家风家德到民族精神,尽在其中矣。即使是记住长辈名讳此一端,亦非小事。

  去苏州扫墓,我随手带了一本书,是王鼎钧先生的回忆录《昨天的云》。当晚展卷,恰见王先生写道:“当年,人事资料要记载曾祖父、祖父和父亲的名字,每个人都要记自己的‘三代’,否则就是大笑话,倘若求职,写不出‘三代’的人一定落选。”

  今天,在两岸三地,找工作恐怕都不要写“三代”吧?但是,且让我们温习一下曾子的名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即使我们没有机会没有能力背下整本族谱或写出一本家族史,但知晓并记住曾祖父的名字,还是应该的吧?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