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晚舞台上,以反腐为题材的相声并不多见,最近的一个要回溯到1988年。那年,牛群的相声《巧立名目》以辛辣讽刺的语言反映出了官场民间的种种社会现象。时隔26年,春晚节目组向陕西相声演员苗阜、王声定制“反腐相声”,引发外界关注。2月6日,苗阜、王声亮相央视春晚首次大联排,舆论随即将“讽刺尺度堪称三十年来之最”的名号冠以他们的作品,中央纪委伸援手称“需要帮助就说话”。
“讽刺尺度堪称三十年之最”的反腐相声上春晚,而且一路绿灯受到春晚审查组的关照,并得到中央纪委的支持,这让舆论充满期待——不仅期待看到一个辛辣讽刺腐败的相声,更期待春晚上的辛辣讽刺声能起到风向标的效应,带来整个批评文体的春天。春晚审查组以苛刻和严格著称,从媒体报道中看到,不少带着讽刺和批评味儿的相声小品曾“死”于审查组手中,连对讽刺节目如此苛刻的春晚都对“讽刺尺度堪称三十年之最”的反腐相声大开绿灯了,有理由期待批评文体的春天。
说到批评文体,不得不提到杂文。前几天《人民日报》发过一篇题为《杂文与“正能量”》的评论,之所以有这个题目,是因为一些人常把杂文归于“负能量”文体,因为杂文嘻笑怒骂,或是委婉含蓄地讽喻劝诫,或是慷慨激昂地指斥弊端,总带有批评或批判性——而且批评矛头常指向强势者,指向一些领导干部,自然让人不舒服。领导一不舒服,后果就很严重,杂文在很多地方的生存状态就不太好,杂文版面被压缩,杂文家的生存空间也被挤压。
讽刺尺度大的反腐相声之所以能上喜庆的春晚,是因为被看作是正能量,讽刺贪腐现实和贪官心态,弘扬正气,当然属于大大的正能量。同样,杂文也是如此,批评鞭挞那些假丑恶,自然是在弘扬真善美。春晚不常有,反腐相声不常有,杂文倒是一种更贴近民众、更多地发声、更有战斗力、更有辣椒味儿的文体,能传播更多的正能量。
说到批评文体,时评也应该是传播正能量的“功臣文体”之一,它比杂文更多活跃在公共领域,在舆论场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不过一些地方领导似乎也不太喜欢时评,把时评当成一种“麻烦文体”——总给领导惹麻烦,因为时评作者们也爱批评,也喜欢对政府政策“指手画脚”和“说三道四”,让一些领导听着刺耳。
时评现在很兴盛,几乎没有报纸不开评论版了,但据说每到两会的时候,一些地方报纸的时评版都会被压缩。原因之一,怕评论给领导“惹事”。万一评论版上哪一篇批评地方的时评被上级领导看到,或被代表委员拿来说事,领导会觉得很难堪,于是两会压缩评论版、让评论编辑放假就成为一些地方媒体的“潜规则”。这当然也是错误行为,堵塞了言路,阻碍了正能量的传播。
前段时间某地一个官员落马,当地媒体评论版的编辑向我约稿,不过很迟疑,担心这篇约稿不能发出来,因为说的是本地的事,批评的是本地的落马官员,这可能是一个禁忌。不过后来约稿还是发出来了,影响很大。有意思的是,当地纪委官员在网上看到这篇评论后,觉得写得非常好,传播了正能量,也给我发来短信表示感谢。当我告诉编辑“别自己吓自己”,连纪委都支持的时候,编辑才安心。这种忐忑心态表明了时评生存的不安感。
无论是反腐相声,还是杂文时评,这些批评文体应该受到鼓励,不能被任性的领导贴上“负能量”的标签从而被矮化、驯化和丑化。改革的过程中社会积累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批评文体的针砭,让蛀虫被刺痛,让掌权者如履薄冰,让正气得到弘扬。该赞美的需要赞美,可明明是假丑恶,明明是祸害,当然应该去狠狠地、毫不留情地鞭挞——看着问题,却不去指出,甚至在老鼠屎堆里找米粒儿,这不是在祸害国家和社会吗?
尤其是针对当下如火如荼的反腐败,公民更应该参与才能形成无处不在的监督网,反腐败不只是纪委的事,民众除了以提供反腐线索的方式参与反腐外,反腐文学、批评文体也是一种参与方式。反腐败绝不只是贪官落马后跟在纪委后面痛打几下落水狗,更需要落马前的日常监督。
期待给杂文时评正名,给讽刺和批评正名,只有容得下尖锐的批评,让杂文时评成为“关权力的制度笼子”的一部分,创造条件让民众批评,正能量才能得到彰显。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