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10日向社会公布,较去年提前了两个月。小小的公布时间的变化,折射出的是教育主管部门工作方式的进步与服务理念的提升,换句话说,心中更有“用户思维”了——不是通过政策将大门关上,而是用政策将通道理顺,让公众及时知晓、有序通行。
今年北京的入学政策内容看似变化不大,但仔细琢磨会发现,背后隐藏的信息量却不小。支撑起“史上最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的,是提升教育薄弱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动真格儿的努力。
打开“北京教育新地图”,2015年版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地图从“平面”变“立体”了——在2014年强调学区制、集团化、薄弱校与优质校联盟等横向布局的基础上,又加大了初中校与小学九年一贯、对口直升,让小学与中学之间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同口径对接的举措,在纵向上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途径。如果说,2014年,孩子们已有机会到优质小学所办的分校或者联盟校入学了,那么2015年,他们已经可以看到几年后到优质初中校上学的可能。
只有政策见到实际效果,公众才能真正感到安心,也才能让就近入学政策落到实处,从而减少甚至杜绝择校的发生。不仅发布政策,更要关心政策的效果,关心公众的实际获得与切身感受,这便是教育主管部门“用户思维”的努力方向。
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改革当如此,其他教育改革也不例外。今年江苏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开设百万大学生急救技能提升行动、完善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并推进音乐、美术考核进入中考等,无不体现了主管部门对社会关切的回应。
互联网技术的冲击,现代学校治理的探索,学制、学分、课程体系与评价标准的完善与优化……坚守的困惑,抉择的艰难,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面对如此多的波诡云谲和气象万千。而越是如此,越是需要教育改革者心中培植“用户思维”,真正将公众的需求作为改革的出发点,让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回应社会诉求。
“唯一办事聪明的是裁缝。他每次总要把我的尺寸重新量一番。而其他的人,老抱着旧尺码不放。”萧伯纳昨日的嘲讽,今日再次提醒我们,教育改革的成功,需要每一位教育改革者成为聪明的裁缝,心中装着百姓,用心丈量百姓的诉求和教育未来的呼唤。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