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马拉松引质疑 瘫痪城市的马拉松赛会有未来吗?

2015年01月13日 10:28   来源:光明网   然玉

  1月11日,一场由海口市政府指导、一家企业主办的城市马拉松赛出人意料地以一场“口水战”引发关注。有媒体和市民直指赛事扰民添堵,质疑“一场马拉松瘫痪一座城”,“企业有钱是否就能买下城市交通?”另一种观点认为,马拉松比赛是整个城市、全社会的事,没有哪个城市举办马拉松不封路……对此,组委会回应称已经认识到不足和问题,表示将在下一次的活动中,对赛道线路进行优化,对道路交通管理进行提升。(1月12日《北京青年报》)

  随着城市跑步浪潮方兴未艾,海口最终加入“马拉松举办地阵营”,丝毫不令人意外。只是未曾想到,虽有北马、上马、广马等等比赛成功经验在前,“海马”却仍旧闹得是非不断、口水乱战。这或许说明,即便复制成熟的赛事模式,也绝不意味着简单照搬就可了事。显而易见,只有充分考虑本地语境,并作出种种预设性安排,才可尽可能排除意外因素的干扰。某种意义上说,海口马拉松赛受挫,根本肇因还在于社会的管理者,对公共活动运作规律缺乏理解。

  何以北马、上马能够大获成功、广受好评,轮到“海马”就磕磕绊绊、备受争议呢?于此,当然有诸多解释。比如说,北上广等大城市,素来有强势的社会管控力量,以及充分的赛事组织经验。在此基础上,开展城市马拉松赛,自然毫无难度;再比如说,北京、上海等地,中产阶层发育更为完全,市民阶层普遍崇尚跑步健身的现代生活方式。这客观上导致了,马拉松赛的民众认同度极高……这一系列前提要素,并非海口或其他城市,所天然具备的。

  反观海口马拉松赛,其无论在路线设计,抑或在道路管制中,都存在难以回避的失误。这客观上加剧了,当地市民的不满和抵制情绪——凡此种种,都可以归纳为技术层面的不足。而与之相较,更重要的民怨导火索,或许还是道理说服及利益分配环节的含混不清。据说,“马拉松赛是整个城市、全社会的事(大家理当容忍)”。那么试问,此等说辞的逻辑合理性何在?一般民众,为何要为少数人的比赛,而出让自身的生活便利?

  现如今,城市马拉松赛带给当地的裨益,多限于提高城市知名度、推广了跑步文化和健康理念等等抽象价值。而这,显然不足以打动市民;放眼长远,一旦马拉松赛固定为城市品牌和人文景观,则可通过吸引游客、拉动周边消费等等方式迅速“变现”。理论上这部分收益,将给市民带来“实打实的好处”。但问题在于,现实操作阶段,管理者能否建立公平的“远期利益”分配机制,用以补偿赛事带给民众的困扰?

  倘若一味要求市民牺牲、配合,却无任何切实可行的弥补政策,那么海口马拉松赛所遭遇的尴尬,注定不会成为孤例。事实上可以确信,不是所有的城市马拉松赛,都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更多的此类赛事,很可能草草停办、无疾而终。这是实在是因为,所谓公共活动的成败兴衰,绝非依靠官方固执推动就可勉力为之,它取决于一地消费市场的繁荣程度、市民价值理念的认知偏好,以及利益共享的程度等等!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