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164.9万人,较2014年减少6.5万人。这是继2014年考研报名人数下跌以来,再次明显下降,表明持续20多年的考研热已降温。与此同时,很多省市未能完成招生计划,部分高校反映,可调剂复试的合格生源偏少,生源质量下滑,录取工作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这也是前所未有的现象。(12月30日《人民日报》)
继2014年考研报名人数下降以后,2015年考研人数继续下降,一些省市未能完成招生计划。这样的消息引人关注。在我看来,研考热降温除了适龄人口数量下降、生源质量下滑以外,其实另有原因。
中国青年报与某网站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表明,52.9%的人认为读研不值。读过研究生的受访者中,35.6%的人表示后悔。还有学生认为读研究生没有学到什么。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高端论坛上,由武汉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共同完成的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课题调查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研究生中,62.7%的人认为硕士生的生源质量降低。多达60.5%的人认为高校应压缩招生规模。不少学生坦言:读研主要是为了暂避就业压力,希望通过提升学历增添就业筹码。但是,部分研究生就业甚至不如本科生,读研除了增加几年大学阅历与经济负担以外,并没能成为就业筹码。研究生考试的吸引力下降,连年扩招的高校完不成研究生招生计划,也在所难免。
客观地讲,研究生就业不理想,与他们就业期待值偏高有关。本专科生感觉就业困难,认为不读研究生找不到好工作,读完研究生,结果发现工作还是难找。硕士读完接着读博士。20年寒窗苦读,花掉了父母的血汗钱,研究生就业不理想,一些人放弃考研,大学毕业即就业、创业,积累工作经验,并非坏事。
但是,换个角度看,研究生遭遇就业难,研考报名人数下降,实际上也暴露出当前高等教育的积弊。当前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人才浪费的问题突出。研究生虽然学历层次高,但是由于目前研究生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的矛盾。导致研究生没有从事与其学历、专业相适应的工作。坊间流传的“专科生、本科生干中专生的活,研究生抢专科生的饭碗”就是证明。而用人单位为了规避求职者较高的工资福利期待,也改变了追求高学历的人才观,主动向拥有真才实学与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抛出橄榄枝。
虽说研究生数量上去了,但是师资队伍建设并没有同步跟进,高校学术腐败,老师与学生用剪刀与糨糊写论文的事屡见不鲜。有些导师带几十名研究生,研究生的导师制形同虚设,研究生与导师长期不见面,导师把研究生当作廉价劳动力的情况比较普遍。
曾有报道说:“当下,研究生导师往往被学生称呼为老板,这不仅是因为学生的论文能否过关,导师说了算,还因为研究生要给导师打工,成了廉价劳动力。有些研究生整天做着导师交给的与专业毫无关系的项目,导致学业荒废。”硕士导师“一个茶壶三十个杯”,博士教育也存在师资不足的情况。教育部副司长黄宝印曾坦言,博士培养面临着规模和数量较大但质量严重不足的问题。数据显示,我国每位博导平均带5.77名博士,比例远远高于国外大学。这就是佐证。
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就业也不理想,研究生俨然成了一块注水猪肉。部分人放弃考研,实际上是在倒逼教育部与高校放慢扩招的步伐,等等跟不上趟的高等教育质量。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说过,“大学之谓,非大楼也,乃大师也”。大学房子越盖越豪华,甚至参与房地产开发,建造五星级酒店。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下降,大学精神不断沦落,值得反思。正视研考人数下降的现实,教育部与高校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改良教育生态,研究生教育由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华丽转身,是时候了。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