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参与的金融活动逐渐增多,理财意识也逐渐增强。但是,农村金融“盲区”依然大量存在。这既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农民享受各种现代金融服务。
从实际情况看,农村金融“盲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广大农民的金融知识较为贫乏。主要表现为,对货币知识、存贷业务、金融结算、残破币兑换等业务了解不多,对于电子汇兑、银行信用卡、证券等更知之甚少。
二是部分农民金融法制观念淡薄,比如少数农民并不清楚非法持有和使用假币是犯罪行为。
三是农民“识假”、“反假”能力差。从近年来全国打击和侦破的假币案件来看,农村地区是假币最主要的流通场所,农民已成为最直接和最大的受害群体。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金融部门对农村尤其对一些偏远山区的反假宣传力度不够,多数农民不知如何辨别假币,发现假币也不知如何处理,致使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受到假币的伤害。
金融知识的匮乏、金融法制观念的淡薄、反假能力的低下,一方面使农民自身利益受到损害;另一方面又为广大农村地区金融违法犯罪提供了土壤,影响了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在农村地区深入持久地开展金融“扫盲”,帮助农民了解金融知识及金融法规,打击金融诈骗行为尤为重要。
为此,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强对农村金融政策知识的宣传,开展金融业务咨询,同时改进金融服务方式,在服务中做好宣传工作。
对农村信用社等机构来说,应抓住到农村办理业务的有利时机,帮助农民了解金融基础知识,让农民掌握各种金融业务的操办方法、运作特点,帮助农民学会运用金融理财、聚财、生财,同时,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人民币防伪知识,让农民掌握一些反假币知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食品药品监管局 廖海金)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