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轻院士腐败源于裁判、运动员一肩挑

2014年10月17日 06:58   来源:红网   孙伟

  头顶“中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中国动物克隆体系创始人”等光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近日却因侵吞科研经费被批捕。(10月16日新华网)

  头顶无数耀眼光环的科学新星落马了,徒然让人唏嘘。知识的丰富代替不了道德的短板,心理的贪婪不能用学养来遮盖。反倒是李宁以制度漏洞去侵吞研究经费的行为,值得每个学人去反思。

  “李宁最受争议的,就是他既是专项主要负责人、把关者,也是数十个子项目的负责人或顾问。”一位知情专家表示。既是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显然行不通,为何没人敢于指出?

  中国农大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0年的5年间,国际论文、省部级奖项等“学术产出”中,李宁占据其所在院系全部奖项的一半多。其所在生物学院同期的374个科研项目,获取国家及各类经费达6.8亿余元,估计会有一多半出自李宁团队的贡献。绝对权威配上绝对力量,没人指出其问题,也就不那么奇怪。

  科研项目从立项、经费管理到项目评价,整个环节由行政部门主导,身兼“运动员”“裁判员”是一批课题的普遍做法,以强化个人拿项目、抢经费的能力。这样就激发了科研人员创造研究的别样“兴趣”,毕竟比起那些躺在实验室的半成品,或许直接套取科研经费来的更实际。

  据中国科协一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约四成。这意味着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而在高等院校教职工收入偏低的背景下,经费结余是很多高校默许的额外收入。这也变向助长了高校中“重立项、轻研究”的风气。

  在一些知情人士眼中,李宁的“专业化公司、专业化运作”恰恰是当前最流行的。这也足以见得目前学术反腐的艰难。面对心底宽容的同仁和学生,在学术殿堂里披着羊皮的狼更可怕,不仅侵蚀着学术经费,还会污染整个学术界的研究环境。

  李宁侵占高额科研经费的问题,不能仅以个案处置。尝试打破目前“裁判、运动员”一肩挑的制度漏洞、设置有效的监督机制才是关键。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