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见火不救”未尝不是一种理性

2014年10月08日 07:38   来源:红网   文/乔志峰

  广州小吃店起火救火者都是女性,路人被曝只拍照不救火。国庆长假第5天,广州又发生火灾了。罗冲围松北牌坊的一家小吃店起火,连带遭殃的还有紧挨在一起的4家商铺,好在无人伤亡。不过,据第一时间拿着灭火器赶去救火的凉茶销售说,现场几个救火的都是女性,不会用灭火器,“叫过路的人帮忙,可那些人老在那里拍拍拍!”(10月6日《南方都市报》)

  路人只拍照不救火,被“曝光”了。那么,遇见火灾,是应该第一时间不顾个人安危冲上前去救火,还是躲得远远地“围观”?相信很多人都会支持第一种选择,为那些见义勇为的人点赞。确实,前者体现了高尚的品德和过人的勇气,令人敬佩。不过,如果抛开道德的因素,从安全、效率等客观方面来考量,“见火不救”有时候也未尝不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人都是血肉之躯,路人考虑自身安全不去救火,不仅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说是理智之举。

  我们提倡见义勇为,更要鼓励见义智为,也就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用最小的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应当避免做无谓的牺牲。媒体上报道过:有的小学生为了救一个落水的同伴,结果好几个人都溺水身亡,小悲剧变成了大悲剧,令人痛心。至于救火,更是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否则不仅危及自身安全,甚至还可能好心办坏事,给消防员的工作添乱。

  有的地方领导曾特别指出,森林火灾发生时,绝对不允许相关领导组织老百姓上山救火:“宁愿损失一片森林,也不能牺牲这些无辜的生命。生命只有一次,而森林却可以再造。”无疑,这是对老百姓生命安全负责任的态度。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鼓励明哲保身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提醒人们好事要做好,尽量将风险降到最低。而从媒体透露的信息来看,此次发生火灾的广州小吃店周围共有6个消防栓,距离小吃店最近的2个消防栓都没有喷水管。这恐怕才是最应该反思的。彻底解决安全意识淡漠和消防设施形同虚设的问题,防患于未然,安全才有保障。

  

(责任编辑:张无)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