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市场学会服务质量专业委员会透露,针对全国31个省区市180多个市、区、县,共2700多个政府部门的便民电话进行的明察暗访结果显示,服务质量合格率仅为48。9%。“不知道”、“不清楚”成为了政府部门便民电话的普遍回应。(9月23日《京华时报》)
高效便民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旨在各个行政部门能够在行政过程中提高自身效率,提供优质服务,从而真正构建服务型政府。然而,作为便民服务的“窗口”,拨打便民电话的回应竟是“不知道”、“不清楚”,笔者不禁想问,便民电话究竟“便利”了谁?而百姓“碰运气”一般拨打便民电话,只能有接近一半的可能咨询成功,便民电话应当如何“便民利民”?
“不知道”的便民电话“便利”了业务不精的公职人员。便民电话的接话员是“社情民意”的纽带和桥梁,如若接话员业务不精,公职人员对本质工作都不熟悉,何谈社情民意的反映和反馈,何谈服务百姓、便民利民?如此“不知道”、“不清楚”实则反映的正是少数公职人员“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问题,也是手捧“铁饭碗”不思工作宗旨、难怀为民之心的顽疾。
“不知道”的便民电话也便利了“做样子”的形式主义。少数政府部门的便民电话难免有“做样子”之嫌。在上级部门的要求下,或是在“作秀”的动机中,设置便民电话,却常常无人接听,或是采用语音电话,让百姓兜转一圈之后仍解决不了问题。其背后正是用表面文章代替求真务实的形式主义在作祟,是少数政府部门难以百姓为重、难解百姓之忧的不作为。
面对便民电话“不知道”的回应,我们既要从制度源头严把便面电话相关工作人员的“准入关”,强化公职人员业务能力和绩效考核,也要从责任承担和追究机制着手,让任何“不知道”的工作人员和政府部门尝到“不知道”、“不清楚”的恶果,真正还行政以高效便民,还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和依赖,还社会以正气清风。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