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江姓书法家在微博上晒联合国秘书处授予的“百年文艺巨匠”证书引来质疑,同时,该书画家其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荣誉也遭到质疑。昨日,该书法家任职的书画院工作人员表示,江姓书法家为该院院长,书画院对此事不知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中办则称,奖项“肯定是假的”。(7月17日《新京报》)
前有陈光标“世界首善”的巨大殊荣,现有书法家“百年文艺巨匠”的尊贵证书,着实让人开了眼界。但是,二者最终都被定义成了造假的闹剧,成为人们的谈资笑料。按说,不管是陈光标还是书画家,都不应该如此轻易的被骗,其心中打着怎样的“小九九”,人们不言自明。造假的闹剧频现,看似只是某些人贪图虚荣的小手段,但事实上,背后却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
“唯证书论”盛行,越来越标签化的荣誉表彰让人趋之若鹜。当下社会上,证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才的评价标准是学位证书、荣誉证书;各类行业水平高低的评定要看等级证书、获奖证书。对于类似书法家这类人而言,缺乏权威机构的荣誉表彰,似乎难以另其在业内名声显赫;对很多求职者来说,一张张“高大上”的证书,往往也意味着自身的的能力,意味着一次就业的良机。更多的时候,人们对证书的认可,远远超过了对实际情况的看重。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假文凭、假证书,甚至各种假大学的泛滥也就不足为奇了。
证书被标签化、符号化,与之相呼应的是急功近利、浮躁虚假的不良之风。要问现如今如何才能衡量一个人优秀与否、成功与否,名利二字可谓最直接的体现。而于此同时,荣誉证书、权威表彰又成为名气、资历、水平能力等的代名词。因而,由此滋生出来的便是各种荣誉崇拜与证书情结。一方面,自身能力难以让自己达到期望的高度;另一方面,又有着极强的追求光环的虚荣之心。而相比于兢兢业业的工作,踏踏实实的追求上进,买个假文凭、弄张假证书几乎是唾手可得。于是,很多人即便没有真才实学,也要靠这种简单易行的投机行为给自己的身上镀镀金。
陈光标与书法家的造假闹剧,我们可以当做一个笑话看,但笑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背后的“真问题”。 个人的证书造假与投机,是社会人才评价标准僵化单一的表现,也是浮躁虚假风气的缩影。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