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安倍做“复古梦”闯了“大祸”

2014年06月26日 09:42   来源:环球时报   黄彬华

  新加坡《联合早报》6月26日文章 原题:安倍采取迂回战略否定“河野谈话” 日本安倍晋三政权为了实现其“复古梦”,正不择手段在“修正”其不堪入目的过往历史。而日本的亚洲邻邦,特别是韩国和中国,却紧握他们手中的历史牌,既不让日本为所欲为,也不让日本得寸进尺,东北亚国家关系于是再度陷入空前紧张的状态。

  战时日本强征“慰安妇”当皇军性奴问题,不仅是日本民族之耻,全人类之羞,更是韩国/朝鲜人之痛。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韩国和朝鲜分别获得解放而独立,日韩却通过签署《韩日请求权协定》等条约而建交,东北亚国家关系开始转趋正常。除了美国的干预,1993年时任内阁官房长官(秘书长)的河野洋平代表日本政府发表谈话,首次承认日本皇军曾强征“慰安妇”的事实;加上社会党人首相村山富市又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殖民亚洲罪行表示了道歉,韩日关系正常化总算有了基础。

  问题是,日本总有极端右翼份子,包括政客和传媒中人,在搞迂回战略,外表承认日本的不是,实质上又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如缺乏具体证据、有捏造事实嫌疑、日本有被丑化可能等等,从而否定所有的罪责。无视于无耻又无德,日本不仅以此推卸了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责,免除了战争赔偿的责任,最终更是企图废除“和平宪法”这一桎梏,等待时机再度成为一个世界级军事大国。

  过去痛苦的历史经

  韩国/朝鲜人,一、他们曾长期与蛮横的倭寇有毗邻而居的经验;二、有过至少35年直接沦为日本殖民统治的艰苦岁月;三、不仅三千里江山沦为日本殖民地;三千万子民也成了日本的奴隶,甚至遭到了被“创氏改名”的民族羞辱,此情此景又怎能轻易忘怀呢?

  何况在日本人内心深处,至今仍有当朝鲜半岛为进出亚洲大陆通道,再建皇道乐土走廊的梦想。历史经验不仅使韩国/朝鲜人深刻认识日本,现实环境也让他们始终不敢再信赖日本。

  日韩建交,甚至在美国强权左右下缔结了“铁三角”的军事同盟,日本却始终还在鄙视韩国,而韩国也不愿继续受人白眼,新仇旧恨遂随时可以演化成为火点,像“强征慰安妇”问题,虽在日本这只是鄙视女性“传统”之一,但在被迫害、被欺凌者眼中,这不仅是人权问题,还是民族生存问题。

  在日本极端右翼心目中,皇军不仅威武伟大,而且是天皇制的支柱,指他们残暴无人性,等同于指日本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的惨无人道,不仅是对过去日本的彻底否定,也是对日本“复古梦”的重大打击。日本一批自称为“爱国者”的学界和传媒中人,他们所以“义愤填膺”,坚持要废除“河野谈话”,甚至公开抨击“河野谈话”的执行人——前宫泽内阁秘书长河野洋平为“卖国者”,说明“河野谈话”确实有暴露到“慰安妇”问题的核心和真相,触犯了“大日本帝国”的最大忌讳,就像战前那样非把河野洋平批斗成“卖国者”不可了。

  安倍小聪明却会闯大祸

  “河野谈话”是指1993年,时任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的河野洋平就慰安妇问题发表的正式谈话。其内容承认战时日军曾直接参与在朝鲜半岛、中国和东南亚等地设置慰安所及强征当地妇女充当慰安妇,并对此表示道歉和反省。“河野谈话”为后来的日本历届政府所继承,遂成了日本政府在慰安妇问题上的正式立场。安倍政权一面声称要继承“河野谈话”,另一方面又对其制定过程进行调查,不仅立场矛盾,欠缺真诚,实际意图还是要借所谓“有识之士”的调查之手,达到摧毁、破坏“河野谈话”的终极目标。

  韩国政府发表声明就说,在过去20多年来,国际社会一直敦促日本政府在慰安妇问题上采取负责任的措施。日方不仅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反而以调查为名,再次揭开受害人的伤口,这种行为是联合国和国际社会不能容忍的。

  安倍政权满头脑“要复古”、要成为“正常国家”,因而要废除“和平宪法”、要建立“能打仗的军队”、要重建“日本社会信心”;安倍因此坚持,要参拜靖国神社、要解除日本所有的枷锁,无关痛痒的“河野谈话”遂成了安倍另一类“供品”。安倍以为他有小聪明,其实他已经闯了大祸。

  首先,日本虽有不错的国际形象,却因为安倍急不及待,要实现其“复古梦”,让世界开始重新认识日本。其次,当前日本为政者的首要任务是,重整日本经济,重建社会信心,而不是梦想回到战前大日本帝国的时代去。第三,“安倍经济学”已经远离了重建日本经济的范畴,到了“乱箭齐发”(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主编戴维·皮林的评语)的阶段,与其说是沉着应变,毋宁说是胡乱发射“一千根试针”,显示他已经陷入焦虑、冒进,又不顾后果的危险心理状态,预示着他迟早会铤而走险,会给亚洲和世界带来重大灾害。

  日本与中国有所谓“意识形态”之争,日本与韩国不仅是同一阵线的国家,还是美国倚重的东亚两个前线国家,如此破坏美国的环球战略,迟早会令美国感到不安。难道美国要等到“珍珠港事件2”发生之后,才来批判安倍的“复古梦”吗?

  有久远历史的民族,总会提醒人们,随时要记得“以史为鉴”。面对日本的冒进,这应该不是无的放矢吧?(作者是新加坡退休报人)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