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招生:招的不是考生家长而是考生本人

2014年06月12日 11:3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张慕予

  “最后,欢迎大家报考本校。”伴随着最后的句子落地,我走下招生宣讲会的讲台,还没顾得上喝口水润润喉咙,就被焦急的家长们团团围住了。他们手里攥着五花八门的招生材料,装帧考究的铜版纸上都沾着津津的汗水。

  他们的眼神里透出对孩子未来的期待,全身上下都散发着紧张和忧虑,七嘴八舌地询问招生动态,竖起耳朵搜集一切对孩子顺利录取有用的信息。问题多数是:“我们家孩子考多少分敢报?”

  我清了清干涩的喉咙,对着千篇一律的问题一遍遍地解释着重复的话语:“卷子还没有批出来,分数线就划不出来,我们也不知道多少分能上,请您多耐心,稍等等。”回答的次数多了,话语也开始从热情洋溢慢慢变得不耐烦起来。

  我是北京某高校的本科生,在招生组担任助理。家长的急躁我能理解,因为跟这些家长的孩子们一样,我也曾参加过高考这样的人生大考,我能从学生家长焦虑的神态中看出我父母当年的影子。

  4年前的六月份,我父母近乎茶饭不思。夙兴夜寐,想的都是我能否被心仪的大学录取:那段日子老爹的眼角皱纹似乎加深了,连老妈头上的白发都着实多了几根。

  再打量眼前的家长,这位烫发戴眼镜身着套裙的阿姨在单位一定是业务骨干;那位身着短袖衫,神色泰然的大叔可能是开着自己的出租车来的;替他的小孙子问这问那的老奶奶,一定烧得一手经过岁月考验的好菜。他们在社会上身份截然不同,可在这里被贴上了“学生家长”的统一标签,问着在我看来毫无营养的问题,让我逐渐失去耐心。

  然而,我看来千篇一律的问题,他们都是发自肺腑想要得到答案的,虽然我也不知道答案,但更不能对不住这些可敬的家长们,敷衍了事。收住干巴巴的讲解政策,我以一个晚辈的视点介绍起我们学校的各个闪光点来:某个食堂延请了一位著名的大师傅做川味凉粉,一个社团的几名成员骑行万里踏遍祖国河山,那只学校里慵懒可爱的学术猫……

  在主动交流的过程中,家长们眉宇间的疙瘩舒展开来,也不再围绕着尚未划出的分数线连珠发问,而是慢慢开始彼此间的积极交流。而我,悠然自得地从问题的旋涡中心抽身出来,转而同插不上话的准大学生们攀谈起来。毕竟高等学校招收的不是考生的家长,而是考生本人。

(责任编辑:张无)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