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市场上大量宣称具有防尘、防霾功能,对可吸入颗粒物PM10以及PM2.5有很好过滤效果的口罩产品应运而生并且不断脱销时,你感受到口罩带给你的安全了吗?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首次公布了对近期市场上销售的37款口罩防护性能的比较试验结果,把一些打着防霾口号的口罩打回了原形:在37款口罩样品中,仅有9款防霾效果好且佩戴舒适,这也就意味着,市场上的防霾口罩七成不达标。(《中国经济周刊》4月1日)
一些厂家利用消费者对雾霾的恐惧心理,打着防雾霾口号,生产出防霾效果很差甚至根本就不防霾的口罩,然后营造声势,吸引消费者购买,这不仅涉嫌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让消费者多花了冤枉钱。更为可恨的是,这会让消费者的健康遭受一定程度的伤害。对此,谁能不义愤填膺?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防霾口罩七成不达标的怪象呢?专业人士认为,关键在于我国还没有防雾霾或防PM2.5口罩的产品“国标”,于是相关生产厂家便混水摸鱼,选择利于自己的标准进行生产,有的甚至自定企业标准。这样一来,他们便可以随便进行宣传,反正大家的标准各不相同,人人都能为自己的产品找到恰当的借口。
不可否认,这样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关于口罩的标准有GB2626—2006《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标准、GB19083—2003《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GB15979《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但就是没有统一的防霾口罩标准,生产企业自然就敢各自为政,“各取所需”了。因此,尽快制定出台防霾口罩国标,就显得犹尤为迫切。
但在笔者看来,防霾口罩七成不达标缺少的绝不只是产品标准,还有两大因素不容忽视。其一,企业缺少最起码的敬畏之心。防霾口罩虽然只是一种普通的防护用品,即便产品质量存在水分,也不会给消费者带来立竿见影的伤害。但作为企业来说,应该有一说一,绝不能夸大其词,蒙骗消费者,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否则,一旦东窗事发,将声名扫地,得不偿失。可事实并非如此,这足以证明一些企业丧失了最起码的良知。
其二,职能部门缺少最起码的责任心。近年来,雾霾肆虐,人人“谈霾色变”,防霾口罩早就出现在市场上,产销两旺,如果相关职能部门稍微敏感一点,主动一点,那么发现“防霾口罩七成不达标缺”头功也不至被中消协抓去。还有,国家标准委员会为什么不尽快启动民用口罩标准的制定呢?
看来,无论是相关口罩生产企业,还是监管者,都应该好好反思。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