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直面“霾伏”是治霾第一步

2014年03月10日 07:29   来源:长沙晚报   本报评论员 屈金轶

  针对公众普遍关心的雾霾问题,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8日在两会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答问时表示,2013年,我国有74个城市实施了新的空气质量标准,仅有3个城市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他71个城市均不同程度存在超过新空气质量标准情况。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前10位城市是:海口、舟山、拉萨、福州、惠州、珠海、深圳、厦门、丽水和贵阳。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前10位城市是:邢台、石家庄、邯郸、唐山、保定、济南、衡水、西安、廊坊和郑州。(3月9日《长沙晚报》)  

  “十大空气最差城市”在两会记者会上被公开点名,无疑引起代表、委员的热烈讨论,也引起民众的极大反响,同时也算是治霾的一记狠招。中国政府这种敢于揭丑、坦诚相对、直面问题的勇气,令人敬佩,既体现出政府的勇气和智慧,也体现治霾的决心和信心。

  雾霾是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它是“大自然亮起的红灯”。经梳理发现,我们对“霾”的认识日益深入。2011年,霾来袭时,北京与在京外国人就雾还是霾的问题争论数月。2012年,霾再度来袭,专家普遍认为是南方烧秸秆所致;2012年冬,雾霾之下,“权威说法”是采暖季烧煤的原因;2013年下半年,有报道称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霾的元凶;今年2月底,我国中东部地区再次遭遇持续7天“霾伏”,波及15个省份,有专家称是“湿度饱和”、“静稳天气”所致……雾霾隔三差五来袭,成了民生领域的“心肺之患”。2014年3月8日,环保部公布城市空气质量排名,“治霾”再度成为热点议题。

  中国遭遇“十面霾伏”,我们从“洒水抑尘”到“停工停课”,从“限购限行”到“免职开除”,各地治霾可谓措施多样。为何效果不明显?一是没有真正直面问题,监测数据“自说自话”。此前各地治霾多是地方政府的“内部事务”,地方政府对治霾情况往往报喜不报忧,群众深受污染之害,而监测数据“喜气洋洋”的现状曾饱受诟病。二是各地治霾,缺乏协同作战,大家都以GDP论英雄,只在比拼招商引资、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光鲜”成果,而坐视大气、水等基本生存环境的恶化。

  今年全国两会上,治霾成为提及频率最高的热词之一。政府工作报告称“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对污染宣战”,这无疑是直面“霾伏”并最终走向成功治霾的第一步。首先要认清雾霾真面目及其成因:大气污染是长期累积下来的。从各地治霾经验来看,面对成因复杂的大气污染,无论是限购限行、洒水降尘、压减煤耗、淘汰落后产能还是产业升级等,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长时间的多方协同作战与对症下药才能实现,寄望通过“一招制敌”如“借雨”、“借风”治霾或许只能奏效一时,因此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其次,要将“空气榜单”与政绩考核挂钩。对空气污染重灾区不履行环保职责的主要领导实行问责,让“市长看着办”变成“不办不行”。主动及时地公开相关信息,无疑也是全社会共同治霾制胜问题的前提。1852年,伦敦大雾倒逼英国首次推出严厉措施治霾,伦敦前副市长罗思义曾写道:这种矫正并不是自然而然出现的,它需要政府下决心制定政策及公众的支持。

  “口头环保”唤不来碧水蓝天、风轻云淡。从老百姓的焦虑到政府“坚决向污染宣战”,从社会共识到责任担当,从制度设计到直面“霾伏”,铁腕治理环境污染、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已成全体国人的共识。我们深信,有了直面问题的勇气和向污染宣战的气魄,中国的治霾之路必将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美丽中国”不是梦,就在并不遥远的前方。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