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能否成功,造血机制最为关键

2014年02月26日 08:08   来源:人民日报   重庆市南川区区长 曹清尧

  春节前,不放心扶贫搬迁农户能否安稳过年,我去了木凉乡的一个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安置点。来到搬迁户汪孝会家,三层小楼已经张灯结彩,十几个房间有近20个床位,不仅全都配备卫生间和淋浴,有的房间还配置了笔记本电脑。汪孝会告诉我:搬迁以后经营农家乐赚了5万多块钱,过上了城里人一般的生活。

  现在的变化,不由得让我想起刚到南川时的情景。2010年我从国家林业局交流到重庆南川工作。南川区属于典型的山区地貌,一半以上海拔超过800米,95%的贫困人口散居在高山峡谷中。“出门是山,地在山间,辛苦一年,只够半年。”高山地区群众出行、吃水、上学、看病、安居、增收等基本民生,都存在困难。自然条件恶劣成为致贫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

  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按照老套路原地搞扶贫,点多面广,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就有如天文数字,更不用说还有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如果搬迁扶贫,难以找到更多适合农业耕作的土地,强行让农民进城上楼又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原地扶贫行不通,简单搬迁同样不妥,高山地区扶贫开发成了考验地方财力和干部能力的一大难题。

  青山绿水和乡愁,都是全面小康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实现了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的双赢,才算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2013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列为22项民生实事之首,更加推动我们筹谋扶贫良策。

  经过反复调研和不断实践,南川区闯出了一条以产业化引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路子。我们一方面以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为统揽,通过耕地托管、宅基地复垦发展家庭农场,解决土地撂荒问题;通过林权流转变“砍树人”为“护树人”,发展乡村旅游、林下经济,解决生态保护和“靠山吃山”问题。另一方面,统筹政府资源,加强搬迁点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群众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保障问题。

  扶贫能否成功,造血机制最为关键,没有产业支撑的扶贫搬迁无异于制造新的贫困。为此,我们以群众自愿为前提,以城乡互动为纽带,把涉及扶贫、生态、林业、旅游、转户等39项政策整合起来,做足土地整理、旅游开发、中草药种植等特色产业文章,实现了“搬迁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方”的良好效果。如今,服务设施完善、产业配套齐全、生活条件方便、生态环境优美的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集中点,已经成为像汪孝会这样的搬迁群众首选的聚居地。

  一年来,南川区同步推进高山扶贫搬迁、产业特色发展、生态有效涵养、保障全面覆盖,用有限的财政资金引来了扶贫帮困的源头活水,初步实现了高山生态扶贫“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我们深信,大山里贫困百姓斩断穷根的日子马上就要来到。

  (本报记者 王建新整理)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