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为汽车正名,让人们正确认识到汽车发展。”日前,在广东省政协科技界别分组讨论会上,省政协委员、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抢到了最后一个发言机会。他手持ipad,引用了一段公开报道,称“汽车并非产生PM2.5的主要原因”。此语一出,在场不少政协委员显得惊讶,还有委员不禁一笑。(1月16日《南方都市报》)
实话实说,我很欣赏曾总争抢麦克的态度。政协委员所以要分出各种界别,就是要广泛收集意见,倾听不同群体的声音。而一般来说,群体不同利益不同诉求不同,这就需要通过博弈甚至是激烈地交锋,最后找出最大公约数。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一个任期内不提提案,开会时也不发言,这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也愧对所在的界别的厚望。所以争抢发言、表达心声,是值得点赞的举动。
但是,我并不认可他的发言。理由是:第一,他所依据的汽车尾气仅占城市雾霾4%的“论据”,并不是“权威发布”,用北京市环保局例行新闻发布会回应的说法,仅仅是“一家之言”。况且国内相关研究单位,包括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其他课题组,都发表过各自的研究,认为机动车尾气对于PM2.5的贡献,一般在10%至50%之间,多数认为在20%至30%之间。其中王跃思课题组曾于2009年至2011年对京津冀区域PM2.5化学成分分析进行了两年平均状况的研究,解析结果表明,汽车及相关产业来源的贡献从10%到50%不等,平均约占30%。他们的研究,不仅基于北京周边8个气溶胶化学观测站的数据,而且达到92%的解析度。换句话说,只有8%尚未确定真正的来源。可见上述“一家之言”,并不能作为“正名”的支撑。
第二,汽车工业高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汽车在给现代人带了福祉的时候,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雾霾仅是其中之一,还有拥堵,还有噪音,还有对于能源的几无节制地滥用。所以,各大城市才有了“限购+限行”政策的出台,才有了大力发展公交的呼吁,才有了公交专用车道的划分,才有了能源替代工程的推进,才有了免费自行车租用的创新……这一切,都是对汽车工业“一业”独秀的补充,理解成“纠偏”也不为过。所以,一个4%的论据,似乎单薄了点。
第三,“正名”一说并无必要。如果汽车声名狼藉,那早就不是“双限”的问题,恐怕要在双限之外,再加一个“限产”的措施。可是那样一来,汽车制造上游企业——钢铁、化工、皮革、橡胶等等,都要连锁反应受到影响,结果“鸡的屁”肥臀不再。而根据多年的规律,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带动就业增加150万人。这就意味着如果限产,将有更多人员面临失业,这又是一个棘手的难题。所以,汽车支柱产业的地位,一时半会难以撼动。
因此,现在不是正不正名的问题,而是大力发展新型能源汽车的问题。比如用电动汽车、燃气汽车代替燃油汽车。就像青岛新近投入100辆电动公交车,每年可替代燃油1500万升,减少碳排放4万吨,这就是对人类的贡献。所以广汽集团老总曾庆洪以及其他汽车巨头,应该把重点放在这里,别因“正名”浪费精力。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