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入占GDP比下降亟需分配改革

2013年11月14日 09:55   来源:东方网   堂吉伟德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报告称,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1978年增长71倍,年均增长13.4%,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4%。“居民收入35年增长71倍”这一消息引起外界的广泛关注。但实际上,过去35年,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8%,高于人均收入2.4个百分点。(11月13日《第一财经报道》)

  中国居民收入增速跑不赢GDP,导致国内很多地方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只有四成左右,并且继续呈现出下降趋势,一旦不能止滑向上,最终可能会归向于临界点。而与此同时,则是企业利润和政府税收等占比不断上升,这意味着大量的财富汇集到了少数富人以及国家财政笼子里,也正是如此,国富民穷的话题,才再度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居民收入的实际情况,一些数据可以说明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3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6月末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达100.91万亿元,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专家指出,人民币存款的统计口径既包括个人存款,也包括企事业单位存款和财政性存款等,计算人均存款不能简单地用人民币存款总额除以中国人口总数。根据测算,以全国人口总数13.5亿计算,截至今年5月底,中国人均存款为32719元。对此,经济学家郎咸平认为,人民币存款中75%属于占人口比例10%的富人,剩余25%才属于占人口比例90%的消费主体,这意味着大量的居民手中并没有多少财产性存款。

  手中无钱,心中发慌,自然也就无以拉动和刺激消费,再加上入学、就医和养老的沉重负担,即便看着钱在银行里缩水,很多人也不敢轻易用之于消费。民生的逼仄与焦虑,由此也可见一斑。更大的问题在于,随着物价的高企,以及保值增值途径的狭窄,人均收入的状况还将进一步恶化。

  “国富民穷”意味着大多数人并没有享受到改革和发展带来的红利,通过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财富,并没有真正流向于民众,居民收入与企业、政府收入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失衡。一方面,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的财富,也降低了其使用效率,重复建设等公共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另一方面,则是以国有垄断企业为代表的企业收入分配过高,挤占了过多的公共福利,过去十年,反映贫富差距的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一直都在0.4的警戒线以上。资料显示,我国收入最高的10%群体和收入最低的10%群体的收入差距,从1988年的7.3倍已上升到23倍;社会贫富差距由改革开放初期的4.5∶1,扩大到目前的近13∶1。

  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下降不仅是个人的收入增长没有获得保障,更重要的是,这必然会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呈现出很多问题,最主要的是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实体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不强,房地产泡沫过大,占经济的比重越来越高,反之消费拉动对GDP的贡献率一直呈下降趋势。

  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下降再证分配失衡,需要下次决心进行系统性的改革。今年2月,国务院批转了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对收入分配改革提出了提纲挈领的总目标。但由于过于原则性和笼统性,加上既得利益的阻力过大,使得后续跟进举步维艰,时至今日也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无论是所谓的“同工同薪”,还是“限高增低保中”分配原则,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实现。而在更大层面的减税以及税率调整等等,同样缺乏实质性的进步。

  收入分配改革之难,远远超乎外界的想象。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民众,就不仅要致力于“做蛋糕”,更要致力于“分蛋糕”,就必须在“多予、少取、放活”的分配体制是进行坚决的改革,打破利益壁垒,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使之更多向普通和基层倾斜,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下降的状况也才会得到扭转。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