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教委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校饮食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中小学不得出售碳酸饮料等不利于健康的食品饮料。通知中还规定,除寄宿制学校外,中小学原则上不得在校内开办小卖部。碳酸饮料进“黑名单”的消息一出,顿时引发社会热议。(见11月5日《人民日报》)
不少上世界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每每忆起儿时的“健力宝”饮料,还是有一种甜美的滋味浮上心头.作为中国市场上碳酸饮料的鼻祖,“健力宝”在当时可谓大红大紫。而时光流转到二十一世纪,在健康生活理念的影响下,碳酸饮料被揭开层层外衣,其缺点、危害赤裸裸地暴露在公众面前,一时间遭公众横眉冷对,成为众矢之的。
有调查显示,我国12岁孩子饮用碳酸饮料的比例为76%,14岁孩子为92%。碳酸饮料会引起骨质疏松、蛀牙、肥胖等疾病。国外更有研究表明,儿童喝碳酸饮料越多,越容易出现攻击性强、注意力分散及不合群等。
不少人在回忆自己成长或者教育历程时都会发现,很多时候,当父母口中的千叮咛万嘱咐遇上孩子的叛逆心理,教育效果往往不甚理想,而同样的教育内容,如果出自学校规章和老师口中,孩子们反而会更加买账。而在中小学时期,孩子们在学校的时间相对较长,在学校教育为主体的关键时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好的秩序规则,校园自然是再好不过的场所和渠道。如今,将禁止碳酸饮料的关口设在了中小学校园里,大抵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从具体操作落实上讲,严把入口,将校园设为碳酸饮料的禁区,就意味着学生不能将碳酸饮料带入校园,这样的理想监管状态在现实中将如何落实?而校园内禁止开办小卖部的规定,势必又会给师生带来不便,同时也为学校内部的餐饮管理出了难题。种种潜在的负面效应之下,行政手段的“一刀切”,能否彻底管住碳酸饮料入校园,还需打个问号。
退一步讲,碳酸饮料的一纸禁令,或许真能管住孩子们的嘴,却未必管得住孩子们的心。在令行禁止的行政监管之外,加大宣传引导的力度,改进教育说服的技巧,效果没准儿会更好。真正告别碳酸饮料,还得从戒掉心瘾开始。
(责任编辑:周姗姗)